[发明专利]无线发送装置、无线接收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680050222.8 | 申请日: | 2006-01-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1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 发明(设计)人: | 元吉克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4J15/00 | 分类号: | H04J15/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丽丽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发送 装置 接收 以及 无线通信 系统 |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MIMO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涉及采用混合ARQ(Autmatic Repeat Request)的MIMO无线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以往的MIMO无线发送装置中,从发送数据所生成的无线数据包的前次发送时和再次发送时,切换分担发送数据的天线。其结果就是在前次发送时和再次发送时无线数据包经由不同的传播途径被传输到接收侧,所以与固定分担无线数据包的天线的情况相比较,在特定传播途径的品质差的情况下就能够使特定发送数据的传输品质持续变差的概率减小,并能够使全体的错误率特性提高,使实质的传输数据量增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4-72427号公报图1
[0004]但是,在以往的MIMO无线发送装置中,存在难以消除因再次发送所造成的控制延迟,并发生伴随控制延迟的传输数据的吞吐量降低之类的课题。
[0005]另外,因使用不同的传播途径而带来的空间交错效果仅仅在发生了再次发送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并不是始终能够获得效果。因此,就存在传播途径变动剧烈时及每个天线的传播途径品质上有差别时的错误率特性较差之类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在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使再次发送所带来的控制延迟的改善、和空间/时间交错效果的进一步有效活用所带来的传输吞吐量改善得以兼顾的无线通信系统。
[000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采用混合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并使用多个流来收发无线数据包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发射机和接收机,其中,该发射机包含从单一发送数据生成多个发送数据包,并将该多个发送数据包在空间方向上进行配置以便能够同时发送的数据包生成部件;和对在空间方向上所配置的各发送数据包个别地实施规定的发送处理,并使用对应的流同时进行发送的发送部件;该接收机包含从接收数据包来解码原来的发送数据的解码部件;和在基于解码结果生成ACK信号以及NACK信号并返送给发射机的处理中,对每个发送数据设置错误检测次数的阈值(错误检测阈值),并在上述解码部件所检测出的错误件数超过了上述错误检测阈值的情况下返送NACK信号的再次发送控制部件。
[0008]根据本发明,就能够实现空间方向的交错效果所带来的传输特性的改善、和反馈信息量削减所带来的控制延迟的改善。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射机的实施方式1之构成例的图。
图2是表示MIMO无线通信系统之构成例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图2的发送天线、MIMO传播途径以及接收天线所形成的多个流的图。
图4是表示数据包生成部之内部构成例的图。
图5是表示作为混合ARQ方式采用了「Chase combining」时的无线数据包的配置方法的图。
图6是表示与图5不同的无线数据包的配置方法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射机的实施方式2之构成例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之控制例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之控制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无线数据包之配置方法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无线数据包之配置方法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射机的实施方式5之构成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接收机之构成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数据生成部
2数据包生成部
3-1~3-4调制部
4-1~4-4,65-1~65-4RF部
5-1~5-4发送天线
7再次发送检测部
9,69控制部
10发射机
12-1~12-4接收天线
13接收机
15编码器
16,18-1~18-4,64缓冲器
17,34选择器
64发送权重乘法部
66解调部
68-1~68-4解码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非由此实施方式而限定。
实施方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02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