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脂被覆不锈钢箔、容器及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47697.1 | 申请日: | 2006-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1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茨木雅晴;上代洋;大石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高新材料 |
主分类号: | B32B15/085 | 分类号: | B32B15/085;C25D11/38;C23C22/00;H01M2/0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楠;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被覆 不锈钢 容器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腐蚀性、加工性、设计性、抗戳穿性优良的树脂被覆 不锈钢箔、容器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及电子部件中,特别是在手机、笔记本电脑、摄像机、 卫星、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中,广泛地使用镍—镉电池、镍—氢电池、 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以往,在使用镍—镉、镍—氢等强碱电解质的 二次电池中,使用由镀镍的冷轧钢板制成的外壳或塑料外壳。另外,在 像锂离子电池那样使用非水电解质的电池中,也是将内置于铝袋中的电 解质用塑料外壳包覆,或者使用镀镍钢板或不锈钢板外壳。
近年来,伴随着电子和电气部件的小型化,二次电池也逐渐要求小 型化、轻量化。在这些动向之中,二次电池容器的薄壁化作为可以利用 有所限定的容积搭载较多的电解液或离子而增大电池容量的手段而受 到关注。但是,如果因薄壁化而使容器的强度降低,则在被施加外力或 戳穿之时会变形或者破损,从而有产生作为内容物的电解液的漏液的危 险性。电解液的漏液对内置有二次电池的装置造成极大的阻碍的可能性 很高。因此,在容器的构件为塑料或铝的情况下,如果壁厚在200μm 以下,则强度不够充分,为实现进一步的薄壁化就需要强度高的材料。 另外,如果考虑到批量化生产,则优选是通用材料。
作为满足这些要求特性的材料,有不锈钢箔。不锈钢箔是将不锈钢 薄壁化至200μm的厚度以下的箔,由于不锈钢的拉伸强度、维氏硬度 一般来说是塑料或铝的2~10倍的高强度,因此有望用作二次电池容器 的薄壁材料。
但是,金属箔在电解液中的耐腐蚀性差,当用于电池的框体或引线 时,会有被电解液腐蚀的情况。作为补偿金属箔的耐腐蚀性的弱点的对 策,公开了在进行了铬酸盐处理的铝箔上层叠具有腐蚀原因物质的屏蔽 性的氧改性聚烯烃薄膜的金属箔(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0-357494号 公报)。虽然利用该技术可以将加工性或耐腐蚀性改善至某种程度,但 是如果铬酸盐处理层的厚度不合适,则会有无法发挥足够的薄膜的密合 力的情况。另外,如果铬酸盐处理层厚到必需的程度以上,则会有白白 地使用环境负担大的铬酸盐的缺点。另外,特别是在不锈钢箔中,由于 铬酸盐处理层与作为母材的不锈钢之间的密合力弱,因此会有铬酸盐处 理层从母材上脱落而使薄膜剥离等问题。
另外,将不锈钢拉伸至200μm厚度以下的不锈钢箔作为薄壁且机 械强度优良的原料而受到关注,其广泛地用作冰箱的绝热箱等家电部件、 硬盘驱动器的臂、加载梁(loadbeam)、悬架(フレキシヤ一)、外罩等 OA器具部件、二次电池的引线或袋用原材料。但是,作为不锈钢箔的 普遍的问题,其有加工性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点,公开有将组成和热处 理适当化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52100号公报)等。但是, 在深冲加工等成形时需要润滑剂的情况较多,在加工前后需要脱脂、涂 布润滑油、除去润滑油这三个工序。其结果是,经常是在成形时不仅需 要增加这些工序,而且还需要除去水与润滑油的分离工序。另外,即使 使用润滑剂也无法充分地防止模具磨损,因而还有模具寿命不能足够长 的情况。
另外,如上所述,最近的二次电池的使用用途多为移动式产品用途, 由于在移动式产品中用户个人进行电池更换的机会很多,因此对于良好 的设计性的需求很高。但是,由于通过向不锈钢箔上的直接印刷而清晰 地印字或使色彩变化一致在技术上很烦杂,在成本上比较贵,因此很难 对不锈钢箔赋予较高的设计性。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不锈钢箔、使用了该树脂被覆不锈钢箔的容器及使用了该容器的二次电 池,该不锈钢箔即使在电解液中也能维持牢固的与薄膜的密合力而具有 良好的耐腐蚀性,并且在加工性、设计性、抗戳穿性方面也很优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高新材料,未经新日铁高新材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76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