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操作竖炉的方法及可由该方法操作的竖炉有效
| 申请号: | 200680041467.4 | 申请日: | 2006-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5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 发明(设计)人: | 格尔德·柯尼希;沃尔夫拉姆·柯尼希;汉斯-海因里希·黑尔特;迪特-格奥尔格·森科;海因里希-威廉·古德瑙;亚历山大·巴比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蒂森克虏伯艾特·普鲁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B5/00 | 分类号: | C21B5/00;F27B1/16;C21B11/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晓江;周正雄 |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操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操作竖炉的方法,由竖炉的上部填充入原材料,在重力的 作用下,由于竖炉中的优势气体条件使部分原材料熔化和/或减少,而使得原材 料在竖炉中下沉,在竖炉的下部注入工艺气体(process gas),以至少部分控制 所述竖炉中的优势气体;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竖炉,它被适当设计以应用上述方 法,如鼓风炉、冲天炉或者垃圾焚化炉。
【背景技术】
相关的方法,如这种类型的竖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它主要用作生产铁 的初熔物的主系统,其他方法在该过程仅占5%的比例。竖炉可以按照逆流原 理工作。原材料,如炉料和焦炭,经由炉顶的炉口装入,并从炉顶下降到所述 竖炉内。在竖炉的下部(在鼓风口处),通过鼓风口向炉内强制注入工艺气体(根 据炉体的尺寸,注入的强制气体为800-10,000m3/tRE)。该强制气体通常是在考 伯式蓄热炉(cowper)中预热到大约1000至1300℃的空气,与焦炭发生反应, 生成一氧化碳和其他的物质。所述一氧化碳在炉内上升,降低了炉料中铁矿石 的含量。
同时,通常也通过向炉内以100-170kg/tRE的量补充注入还原剂(例如煤 尘、油类或天然气),以促进一氧化碳的生成。
除了降低铁矿石之外,竖炉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热量的结果而使得原材 料熔化。然而,竖炉内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在竖炉的中央,会出现被称为“死 铁(dead man)”的现象,而重要的过程例如气化(氧与焦炭或者补充还原剂 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基本上仅发生在所谓的漩涡区,也就是鼓风 口前方的区域,而该漩涡区仅仅位于竖炉的横截面的周边区域。该漩涡区朝向 炉体中心方向的深度大约为1m,体积大约为1.5m3。在鼓风口处,通常绕着竖 炉的圆周设有几个鼓风口,这种设置方式使得在每个鼓风口前方生成的漩涡区 的左右侧与相邻的漩涡区重叠,因此形成基本为圆型的活性区。在竖炉的操作 过程中,该区域构成所谓的鸟巢。
通常,也可以向热的强制气体内添加氧气,以加强上述过程(漩涡区的气 化、铁矿石的降低),从而增强竖炉的性能。在注入之前,热的强制气体中可能 富含氧气,或选择性地,可单独注入纯氧气,这样的单独注入是通过被称为喷 枪的装置来实现的,如在鼓风口内延伸的管,其本身是一种管件,并位于鼓风 口通向炉内的进出口区域。特别地,在现代化的鼓风炉中使用少量焦炭的情况 下,热的强制气体容易受到相应的高浓度富氧物的影响。另一方面,添加氧气 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注入更高浓度的氧气来提高现代化鼓 风炉的效率。
作为另一个已知的事实,在现代化鼓风炉的效率或效率水平与所谓的通析 气(through gassing)--即流经竖炉的气体--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一般来说这取 决于漩涡区的气化作用在多大程度上降低铁矿石含量,以及竖炉中存在的气体 相在多大程度上从鼓风口处上升到排出所谓废气的炉顶处。改善通析气的一个 指标是,如炉内的最低可能的压力下降。
然而,已经发现,尽管有富氧的热的强制气体,现代化鼓风炉内的通析气 仍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引入一种可确保改善通析气的操 作竖炉的方法。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通过采用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功能特征的方法以及具有权利 要求11所述特征的竖炉,来实现这个目的。
在过程方面,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动态地调节工艺气体的注入来实现此目的。 工艺气体的调节方式使得工艺参数中压力p和/或体积流量V在小于等于40s的 时间间隔内变化。更具体地,压力和/或体积流量的变量在小于等于20s的时间 间隔内变化,较佳地,小于等于5s,最好是小于等于1s。这是基于以下发现: 当工艺气体没有突然引入炉内,而是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以变化的增量引入时, 通析气明显改善,从而增强了相应的性能和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蒂森克虏伯艾特·普鲁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蒂森克虏伯艾特·普鲁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14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