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二次电池用电极、锂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41330.9 | 申请日: | 200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0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庆一;宇贺治正弥;古结康隆;美浓辰治;长尾宣明;长谷川正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02 | 分类号: | H01M4/02;H01M4/04;H01M4/38;H01M4/48;H01M4/58;H01M1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用电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其具备片状的集电体和担载于所述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所述活性物质层包含具有至少1个弯曲部的多个柱状粒子,所述柱状粒子能够吸藏和放出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从所述柱状粒子的底部到最初的弯曲部的所述柱状粒子的生长方向与所述集电体的法线方向构成的角度θ1为10°以上且小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从所述柱状粒子的底部起算,第n个弯曲部到第n+1个弯曲部的所述柱状粒子的生长方向与所述集电体的法线方向构成的角度作为θn+1、并且n为1以上的整数时,所述θn+1为0°以上且小于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所述柱状粒子具有2个以上的弯曲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所述柱状粒子具有锯齿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所述柱状粒子具有螺旋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所述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P为10%≤P≤7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所述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P为30%≤P≤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所述集电体是在表面具有凹凸的集电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所述集电体的表面粗糙度Rz为0.1μm~5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所述柱状粒子含有能够与锂形成固溶体的元素M,所述元素M为选自由碳、硅、锗、锡、铟、锌和铋所组成的组之中的至少1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所述元素M为硅元素。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所述柱状粒子包含选自由硅单质和硅氧化物所组成的组之中的至少1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所述柱状粒子包含含有过渡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固溶体或它们的复合体,所述过渡金属元素为选自由Co、Ni和Mn所组成的组之中的至少1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所述含有过渡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固溶体或它们的复合体包括LiCoO2、LiNiO2、LiMn2O4、LiCox1Niy1Mnz1O2:其中,0<x1、y1、z1<1、且x1+y1+z1=1、LiCox2Niy2Alz2O2:其中,0<x2、y2、z2<1、且x2+y2+z2=1和LiNiy3Mnz3O2:其中,0<y3、z3<1、且y3+z3=1。
16.一种锂二次电池,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对电极和介于它们之间的具有锂离子传导性的电解质。
17.一种锂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具有以下步骤:
第1步骤,使活性物质的粒子以+10°以上且小于+90°的第1入射角入射到片状的集电体上,使活性物质沉积;和
第2步骤,使活性物质的粒子以大于-90°且为-10°以下的第2入射角入射到所述片状的集电体上,使活性物质沉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所述集电体是在表面具有凹凸的集电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所述集电体的表面粗糙度Rz为0.1μm~5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133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