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偏心齿轮级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31036.X | 申请日: | 2006-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7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R·舒勒;M·博雷斯;V·博斯曼斯;K·卡尔穆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225 | 分类号: | B60N2/225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祥夌;刘华联 |
地址: | 德国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心 齿轮 | ||
1.一种用于车辆尤其是用于车辆座椅的致动器(63)的齿轮级(1、101),其包括:壳体(3、103)、安装在所述壳体(3、103)上从而使其能够围绕第一轴线(A)转动的驱动件(11、111)、及可绕着不同于所述第一轴线(A)的第二轴线(B)转动的从动输出端(21、12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11、111)借助至少一个分离地形成的滚动元件(31、131)而支撑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且所述轴线(A、B)以偏心距(E)平行地偏离,并且当如此形成的滚动偏心借助摩擦齿轮摆动机构(33、35、133、135)而在所述壳体(3、103)上转动执行滚动运动尤其是摆动滚动运动的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的时候,所述驱动件(11、111)驱动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驱动件(11、111)转动的时候,所述滚动元件(31、131)同时在所述驱动件(11、111)上滚动,并且也在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上滚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一方面,所述滚动元件(31、131)部分地在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内或所述驱动件(11、111)内的环状周缘沟槽(29、129)内滚动,而另一方面,所述滚动元件(31、131)在相应的另一个构件的外部或内部滚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元件(31、131)体现为球体,而所述沟槽(29、129)上形成有侧壁,所述侧壁倾斜于与所述轴线(A、B)垂直的平面。
5.如权利要求2-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驱动件(11、111)转动的时候,所述滚动元件(31、131)楔入到所述驱动件(11、111)与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之间,并且产生了作用力(F)。
6.如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偏心的转动产生大于2∶1的减速比。
7.如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距(E)小于或等于0.5毫米。
8.如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环状周缘导向件(35、135)与周缘环绕体(33、133)在所述壳体(3、103)与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之间形成了所述摩擦齿轮摆动机构,所述环绕体(33、133)特别地形成于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上,并且所述导向件(35、135)特别地形成于所述壳体(3、103)上。
9.如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在滚动点(W)处承靠着所述壳体(3、103),所述滚动点(W)形成了用于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的所述摆动滚动运动的瞬心。
10.如权利要求5或9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驱动件(11、111)转动的时候,所述滚动元件(31、131)在所述转动方向内领先于所述滚动点(W),从而使所述滚动点(W)处的作用力(F)在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上施加力矩。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一旦完成其转动,所述驱动件(11、111)在相反转动方向内变的自由,以便将所述滚动元件(31、131)带入最可能地靠近所述滚动点(W)的附近。
12.如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11、111)借助滚柱轴承(19、119)而支撑于所述壳体(3、103)上。
13.如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103)、所述驱动件(11、111)与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之间的接触点大致地位于垂直于所述轴线(A、B)的平面内。
14.如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输出端(21、121)的所述摆动运动通过游隙或其它装置而得到补偿。
15.如前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齿轮级,其特征在于,提供两个滚动元件(31、131),所述两个滚动元件(31、131)中的一个领先所述滚动点(W),而另一个则跟随所述滚动点(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未经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103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磷酸腺苷酰硫酸还原酶基因及其用途
- 下一篇:照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