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成形用片的成形方法和成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15741.0 | 申请日: | 2006-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1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泽田荣嗣;大屋哲;新居宏介;工藤浩一;工藤启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51/14 | 分类号: | B29C51/14;B29C51/08;B29C5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形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作具有装饰层的层叠片、例如汽车相关构件、建筑相关构件、家用电器等中所用的不需要外层涂装的片、装饰清晰性优良的成形用层叠片的成形方法和成形装置。特别是,涉及具有金属感或印刷感的设计图案的成形用层叠片的成形方法和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制造被着色的树脂成形体时,除了把颜料混入树脂本身来进行着色、并通过注射成形等进行成形的方法之外,还有对成形体实施喷涂等的方法。例如,在要求有金属感的设计图案时,由于难以混入金属颜料,颜料流痕迹容易醒目等理由,相比着色法,更多采用涂装法。在采用涂装法时,如果烧结涂膜而使高分子成分交联,则还可以期待表面保护的效果。而且,近年来,从对排出挥发性有机溶剂的作业环境保护、外部环境保护方面考虑,试图使用水基涂料或粉体涂料等代替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涂料来达到无溶剂化。但是,目前仍难以采用无溶剂化的涂装法来良现金属感的设计图案。
另一方面,对于在成形体表面上实施印刷等复杂设计图案的方法,采用着色法或涂装法则无法对应。
对此,公知有在注射成形时与树脂成形体一体成形层叠了成形性支承树脂层而成的着色片的方法。如果用该方法,则可以在无溶剂的条件下制造具有金属感或印刷感的设计图案的树脂成形构件。
以往,热成形用片的成形方法有在把热成形用片充分热塑化之后使片与模具成为真空状态而予之赋形的真空成形法、或用空气压力使片压靠于模具而赋形的压空成形法、将片夹入凹形模具与凸形模具之间而予之赋形的加压成形法(对模成形法match mold)等。虽然上述加压成形法因为是力学赋形法,所以模具再现性良好,但是存在如下问题:因为在成形时片被引入模具内,所以容易产生褶皱,而且,因为片的延伸不均匀,所以所得到的成形体厚薄不均。
为了防止这样的热成形用片的过度延伸、保持片厚度而减轻褶皱等,公知采用如下方法等:例如,用上下的点夹具,在分别由多个模具组成的阴模阳模的各个模具的边界部分处,将塑化了的热塑性发泡树脂片夹压成最小限度并夹固后,闭合阴模阳模来进行成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或以比树脂片厚度稍宽的间隔用上下压板夹住树脂片的周缘部,然后,从片夹具放开上述树脂片的端部,使压头下降,一边使上述树脂片的周缘部在上下压板之间滑动一边压下上述树脂片,接着,用上述上下压板固定树脂片的周缘部,使上下压板下降后,进行真空和/或压空成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这些方法全都是在使热成形用片充分塑化或者软化后进行成形时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谓“充分地塑化或者软化”,具体地说,表示将所保持的热成形用片加热到拉延程度后的状态,表示至少加热了热成形用片中使用的树脂的玻化温度20℃以上的热后的状态。
但是上述方法,不能适用于不能施加高温的成形片。例如,作为具有高亮度的金属感的设计图案的片,公知有具有把金属薄膜碎片分散于粘接树脂清漆的油墨皮膜的、热成形时的延展性优良的层叠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但该片所使用的金属薄膜碎片油墨会因高热而失去光泽。此外,具有印刷感的设计图案的层叠片,由于在印刷层中使用颜料,所以会因高温而产生退色等,在所得到的成形体上有时产生颜色不均或变色。此外,对于复杂的设计图案,还存在着因热成形用片的过度延伸,图案发生变形这样的问题。
虽然若在上述方法中在低温、例如热成形用片中使用的树脂的Tg附近进行成形,则可保持设计图案性,但是热成形变得困难。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在部分夹固与未夹固的部分处施加过度的力,有时片破裂,或因片的引入而在所得到的成形体上产生褶皱。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方法中由于未完全保持片,所以片不追随模具而模具再现性差,容易发生(被称为搭桥的)发生褶皱所引起的不良,不能得到所希望形状的成形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2268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6643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462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得到一种不影响设计图案性那样的、可在低温下成形、且也不发生褶皱等的成形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57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