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粒化塑料和/或聚合物的方法和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4943.5 | 申请日: | 2006-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9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迈克尔·埃洛;于尔根·费尔特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戈勒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B9/06 | 分类号: | B29B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文;段斌 |
地址: | 美国弗***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塑料 聚合物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粒化塑料和/或聚合物的方法,其中来自熔体发生器的熔体通过具有不同工作位置的换向阀供应到多个造粒机头,通过造粒机头熔体被粒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粒化塑料和/或聚合物的造粒设备,其具有换向阀,换向阀具有至少一个熔体发生器连接装置、至少两个造粒机连接装置和用于选择性地将熔体发生器连接装置连接到至少一个造粒机连接装置的切换门,相应的造粒机头连接到至少两个造粒机连接装置,并且具有不同熔体体积流量的熔体发生器连接到熔体发生器连接装置。最后,发明也涉及一种换向阀,其用于这种具有熔体发生器连接装置、造粒机连接装置和用于将熔体发生器连接装置连接到造粒机连接装置的熔体通道的造粒设备。
背景技术
将造粒机连接到熔体发生器的换向阀通常用于造粒机设备的起动。这尤其使用在起动过程困难的复杂生产过程中,还使用在要尽量快地生产一致的粒的应用中。例如,DE 102 34 228 A1;DE 38 15 897 C2或者EP 0 698 461 B1中描述了这类换向阀。这些换向阀包括,在将熔体发生器连接装置处的阀的进料口连接到造粒机连接装置处的出料口的熔体通道中,在生产位置将熔体发生器连接装置连接到造粒机连接装置的换向门,然而其在起动位置保持熔体流远离造粒机连接装置处的出料口,即,其阻塞出料口并换向熔体损失,因此在熔体发生器连接装置处进入的熔体流不移向造粒机连接装置,而是替代地在阀的旁路开口离开,并且通常简单地流到地板上。如果造粒机设备已经起动使得所有部件都以理想工作参数工作并且熔体流达到了所需的品质,则将换向门转换到生产位置,使得换向阀内的熔体流流到造粒机连接装置,然后被那里所连接的造粒机加工成粒。
毫无疑问,使用这种已知的换向阀以满意的方式可实现生产过程的起动阶段;然而,问题发生在从一个生产过程到第二个生产过程的改变,例如聚合物/填料混合器的改变、粒的几何形状的改变、通过需求改变的改变、粒的颜色的改变或者还有预定的或未预定的生产中断,例如用于修理喷嘴板而中断。在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于在设备可重新起动以前必需彻底清洗整个换向阀,包括阀内的熔体通道。例如,如果不清洗,从彩粒到白粒改变时将会发生长期的污染。通常传统的换向阀在清洗前必须拆掉,因此生产过程长期中断。而且,清洗之后所需的安装时间也要考虑进来,例如,用于将换向门加热到工作温度。
对于很多这种设备的操作者来说不能接受可用于这种改变的、具有两个分离的换向阀的可能的可选方案。一方面,导致了两个完整的换向阀的成本。除此之外,用两个分离的换向阀也发生了时间延迟——例如由于将新换向阀预热到工作温度。
另外,DE696 21 101 T2描述了在相应的、具有至少100kg/h的性能的大生产设备中的随后的造粒过程的混合过程内的粘度改变的可能性。两个造粒机头连接到连接熔体发生器的下游的阀,使得通过切换该阀可向一个造粒机头供给高粘性材料,向另一造粒机头供给低粘性材料。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解决起动损失的问题;实际情况是,还不能粒化的材料应该以已知的方式通过旁路开口排放出去,直到达到相应的工作点。另外,DE 197 54 863 C2描述了造粒设备,其中两个造粒机头连接到1/3阀,使得当颜色从黑色材料变到白色材料或者反之时,可选择性地选择一个或者另一个造粒机头。为了所谓的冲洗该过程中颜色改变而产生的颜色污染,阀中设置有中间的旁路出口,熔体发生器中的颜色改变很长时间之后,直到最后的污染也被排走,才通过其排出新颜色的材料。这对于前述减小起动损失和减小贵重材料的浪费的目的来说,不是有所帮助而是产生了相反的结果。最后,从DE 100 30 584可知用于造粒设备的多向旋转阀,借助于该旋转阀,可分散或分开其高分子塑料熔体。然而,此参考资料也没有解决起动损失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戈勒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戈勒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49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