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缸车用排气缓速式辅助制动机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60814.2 | 申请日: | 2006-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15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 发明(设计)人: | 林连华;池建美;朱训栋;孙玉鹏;王记国;史建国;王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T1/02 | 分类号: | B60T1/02;F02D13/04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苗峻 | 
| 地址: | 252800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单缸车用 排气 缓速式 辅助 制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单缸车用排气缓速式辅助制动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单缸三轮汽车一般只配置了行车制动系统和驻车制动系统,而主要行驶于矿山或山区公路上的汽车经常要下长坡,为不使汽车在本身重力作用下不断加速到危险程度,应当对汽车进行持续制动,将由势能转化成的那部分动能再转化成热能而散逸。在这种情况下,单靠行车制动系统是难以完成制动任务的,因为制动器长时间频繁工作将使其温度大大增高,以至制动效能衰退甚至完全失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单缸车用排气缓速式辅助制动机构,将其相关部分安装在车辆的发动机燃油泵控制机构及排气管的相应处,能够把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势能通过发动机压缩空气转化成热能,并经发动机的散热系统散逸,从而克服原单缸车单单依靠行车制动的局限,在不使用或少使用行车制动系的情况下,也能使车辆速度降低或保持稳定,从而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包括与控制手柄连接的排气节流系统和同步熄火系统。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控制手柄连接的用于安装在排气管上的排气节流系统和用于与发动机上燃油控制阀连接的熄火系统,两个操作同步进行。在正常状态下,排气阀处于全开状态,车辆正常行驶。需要排气缓速时,拉起控制手柄,能够控制发动机燃油控制阀停止供油,使发动机熄火,并同时使排气管道堵塞,汽车在滑行过程中通过驱动轮和传动系带动发动机曲轴继续旋转,本来是汽车动力源的发动机就变成消费汽车动能从而对汽车起缓速作用的空气压缩机。在这种情况下,汽车对发动机输入的动能大部分消耗在机内的进气、压缩、排气过程中,小部分消耗于水泵、油泵、发电机等附件的驱动。发动机及上述各附件阻碍曲轴旋转的力矩即是制动力矩,将通过传动系放大后传给驱动轮,完成对整车的缓速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上述控制后,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手动方式)使排气节流系统的控制机构回位并使熄火系统不影响燃油控制阀的行程,但最好针对控制机构设置复位机构和弹性控制机构。具体地说,它包括安装在与控制手柄连接的拉索及排气节流阀控制系统的摇臂之间的弹簧和与控制手柄连接的拉索及控制熄火系统的灭火线之间的弹簧。这样,在不实施排气制动的情况下,不影响燃油控制阀的自由行程;在控制排气节流阀时,在不实施排气制动的情况下,使排气节流阀恢复到全开位置,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转。
本实用新型中,对排气节流阀控制,可采用一摇臂,使摇臂直接与排气节流阀连接,摇臂一侧有限制排气节流阀全开位置的限位块,拉索连接着控制手柄与摇臂,拉索与摇臂之间装有弹簧。
此外,排气节流阀与灭火线可以通过各自的控制手柄控制,但它们最好与同一控制手柄连接,从而便于同步控制,达到制动的最佳效果。
而为使控制手柄在实施操作时能够定位,应当设置位置自锁机构,其具体结构可采用与机动车手刹机构中相应的自锁机构相同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避免了单缸三轮汽车单单依靠行车制动系的弊端。当汽车在长下坡公路上行驶时,可以不使用或少使用行车制动系统,通过本实用新型结构把汽车滑行的动能转化为发动机压缩空气后产生的热能,继而被发动机散热系统消耗,使车辆速度降低或保持,保证了行车安全,避免了行车制动器的频繁使用导致的高温失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状态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点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点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C点的放大图;
其中,1、控制手柄,2、灭火拉索,3、排气拉索,4、弹簧,5、弹簧,6、灭火线,7、燃油控制阀,8、发动机,9、排气管,10、排气节流阀,11、限位块,12、消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带有位置自锁机构的控制手柄1,其自锁机构采用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使用时,控制手柄1安装于驾驶室内。控制手柄1同时接灭火拉索2和排气拉索3。其中,灭火拉索2的另一端通过弹簧5接灭火线6,灭火线6的另一端接装于发动机8上的燃油控制阀7。排气拉索的另一端接控制排气节流阀10的摇臂,二者之间安装有回位弹簧4,排气节流阀10装于排气管9与消声器12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08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