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PCB板测试仪的测试电路改良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4125.0 | 申请日: | 2006-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49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杨世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世光 |
主分类号: | G01R1/02 | 分类号: | G01R1/02;G01R27/02;G01R2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cb 测试仪 测试 电路 改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仪器,更具体的说,为PCB板仪器的测试电路改良。
背景技术
现在的测试仪器测试元件电阻,一般采用电流电压法测试原理,即采用将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测试探头直接接触在被测元件的两端,电流表或电压表提供恒定的电压或电流,通过测试回路的电流或电压,达到测试元件的电阻的目的。
这种结构的测量仪器,当测量电阻值较大时,其测量精度可以保证,但测量较小的电阻元件时,由于测量仪器的测试探头线本身有一定的内阻,与待测电阻相差较小时,测量值就会产生较大误差,无法保证测量的精度。现在的市场测试仪器还没有很好的克服这一技术难题。
对于PCB板测试,待测的元件内阻一般相差较大,有时可能需要测量内阻上百兆欧姆的元件,有时可能需要测量一个几毫欧姆的元件,另外,PCB板的测试点数多,元件的精度高,这无疑对PCB板的仪器产生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测量精度高,测量的点数多的PCB板仪器的测试电路改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CB板测试仪的测试电路改良,测试电路设有恒流源或恒压源,测试电路连接有定值电阻,定值电阻连接运算放大器一,运算放大器一的输出端连接数模转化模块,测试电路的两个测量端子连接高阻抗运算放大器二,测试电路中还设有电子开关。
所述的定值电阻有多个,他们并联在测试电路中,每个定值电阻都串联有一个开关。
所述的测试电路的恒流源或恒压源直接连接两个PNP三极管Q1、Q3的发射极,PNP三极管的基极Q1、Q3串联信号源SC,PNP三极管Q1、Q3集电极分别连接测量端子P1、P2,测量端子P1、P2分别与两个NPN三极管Q2、Q4的集电极相连,NPN三极管Q2、Q4的基极与控制源SK连接,此NPN三极管Q2、Q4发射极同时定值电阻。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运算放大器二直接与测量端子相连接,由于运算放大器二为高阻抗的元件,这相当于将测试探头线本身的内阻变为零,有效提高测量的精确程度,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恒压源和恒流源两种测量电压,使测量范围较大程度的扩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并不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PCB板测试仪的测试电路改良,测试电路提供恒流源或恒压源,恒流源或恒压源直接连接两个PNP三极管Q1、Q3的发射极,此PNP三极管基极Q1、Q3串联信号源SC连接,此PNP三极管Q1、Q3集电极分别连接测量端子P1、P2,测量触点P1、P2分别与两个NPN三极管Q2、Q4的集电极相连,此NPN三极管Q2、Q4的基极与控制源SK连接,此NPN三极管Q2、Q4发射极同时串联定值电阻到信号地,定值电阻有多个,其阻值各不相同,他们并联在测试电路中,每个定值电阻都串联有一个开关,本实施例提供三个电阻R1、R2和R3,分别串联开关K1、K2和K3,其应用与不同测量值的电路中。定值电阻连接运算放大器一的输入端,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数模转化模块,测试电路的两个测量端子P1、P2还连接高阻抗运算放大器二,在测量端子P1、P2和高阻抗运算放大器二的两个端子之间设有电子开关K1、K2、K3、K4、K5、K6,以控制端子是否连通高阻抗运算放大器二。
本电路为PCB板测试仪器的两个量测端子的测试电路,实际的PCB板测试仪器设置多个测试卡,每个测试卡集成了256测试端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1.当测量端子P1、P2连接待测电阻RX的电阻值比较小时(0.005-30欧姆),测试电路连接恒流源,即电流值大小恒定,并已知电流值,三极管开关通路Q1与Q4开通,电流从Q1流过RX,经过Q4、K7和定值电阻R1通入恒流源负端。此时开关K1、K2、K4、K6、K7闭合,运算放大器二与待测电阻RX两端直接相连通,可直接测出待测电阻RX两端电压,且运算放大器二本身为高阻抗元件,直接测量端子P1、P2连接,相当于将测试探头线本身的内阻变为零,运算放大器二将经过测得的结果直接输入A/D数模转换,通过显示器直接显示测得的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世光,未经杨世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41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