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柔轮驱动式钻夹头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37142.3 | 申请日: | 2006-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03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 发明(设计)人: | 周泽信;李桂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B31/12 | 分类号: | B23B31/12;B23B31/165;B23B3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吴贵明 |
| 地址: | 264400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夹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夹头,特别是一种利用柔轮谐波传动原理,能够提供更大夹紧力的柔轮驱动式钻夹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钻夹头,通常由钻体、夹爪、丝母、轴承和外套组成,钻体与动力源的传动轴联接,三个夹爪分别安装在钻体上三个均布的斜孔内,夹爪上有螺纹并与丝母形成螺纹传动,转动与丝母联接的外套时,可使夹爪沿斜孔相对钻体移动,从而夹紧或松开工具柄。
以上结构由于夹爪与丝母之间的螺纹在工作负荷下产生很大的接触应力,使其相对滑动的摩擦力很大,因而通过丝母与夹爪之间的螺纹传动产生的夹紧工具柄的夹持力不易足够大,这就使得在负荷大和有震动的工况下,夹爪夹不牢工具柄,存在松动的隐患。
为了改善钻夹头的夹紧性能,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夹爪松脱,已知有的夹持结构采用了多种增力机构,以提供较大的夹紧力。
1991年9月3号公布的美国专利US5044643披露了一种带有摆线齿轮传动机构的钻夹头。参见图39和图40,分别示出了这种钻夹头的主剖视图和沿II-II位置的剖视图。该钻夹头包括钻体41,其中具有多个沿圆周等分的斜孔;多个夹爪42,可滑动地设置在钻体1的斜孔内,其后端具有螺纹;传动丝母43,可旋转地套设在钻体41的外部,并与夹爪42的螺纹接合;控制外套45,可旋转地套设在钻体41的外部,其外表面形成握持部,向传动丝母43提供旋转驱动力。控制外套45上形成管形操纵部分51,其外圆周轴线相对钻体1轴线偏心“e”。还包括一输入/输出环48,上面带有位于后端的内齿轮55、位于中部的内齿轮53,以及位于前端的内圆周表面,前端内圆周表面通过滚动轴承50支撑在管形操纵部分51的外圆周表面上。相对钻体轴线偏心的内齿轮55和53分别与具有较小齿数的锁紧环49的外齿轮56和传动丝母43的外齿轮54啮合,并且在夹紧操纵中,在夹爪42对传动丝母43的轴向推力作用下,销紧环49相对钻体1固定。操纵外套45时,输入/输出环48在管形操纵部分51的偏心外圆周表面的控制下,围绕钻体1偏心摆动,使得内齿轮55和53与外齿轮56和54不断地变换啮合齿对,构成摆线齿轮传动机构(cycloidal gear arrangement),使输入/输出环48和丝母43相对控制外套45以很低的转速转动,从而提供增大的扭矩和夹紧力。
这种钻夹头能够提供较大的夹紧力,但是其输入/输出环和锁紧环以及传动丝母上的啮合齿轮均为刚性结合,其控制外套的管形操纵部分必须偏心配置,并且偏心误差会对啮合对的啮合产生不利影响,影响操纵效果。
1993年11月16日公布的美国专利申请US5261679也披露了一种带有摆线齿轮传动机构的钻夹头,其对US5044643的结构作了一些改进,增加了一个设置在控制外套和钻体之间的弹性驱动套,但其增力机构本身没有改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供更大夹紧力的柔轮驱动式钻夹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柔轮驱动式钻夹头,包括钻体,其中具有多个沿圆周等分的斜孔;多个夹爪,可滑动地设置在钻体的斜孔内,其后端具有螺纹;传动丝母,可旋转地套设在所述钻体的外部,并与所述夹爪螺纹接合;控制外套,可旋转地套设在所述钻体的外部,其外表面形成握持部,向所述传动丝母提供旋转驱动力;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轮谐波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传动丝母和所述控制外套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柔轮谐波传动机构包括:刚轮,固定设置于所述钻体上,并具有沿外圆周分布的刚轮齿;柔轮,与所述丝母连接,并具有沿内圆周分布的柔轮齿;以及波发生套,与所述控制外套连接,并且其上设置有驱使所述柔轮变形和旋转的波发生器,其中,当柔轮变形时,所述柔轮齿与所述刚轮齿啮合。
其中,所述柔轮的上部固定套设在所述丝母的外表面上。
其中,所述柔轮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长槽。所述长槽设置在柔轮上与丝母连接的部位以及与波发生器接触的部件之间。优选地,所述长槽包括沿周向平行分布的至少两组长槽,相邻组的长槽之间彼此错开。
其中,所述柔轮上还包括驱动槽,与所述波发生套的波发生器接合。在所述波发生套的第一驱动阶段,所述波发生器啮合在所述柔轮的驱动槽内,在所述波发生套的第二驱动阶段,所述波发生器离开所述驱动槽,沿所述柔轮的外表面上旋转并施加压力。
所述波发生器为形成于所述波发生套内表面上的内凸起,其沿旋转方向与所述驱动槽接触的侧面形成斜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71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