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跨铁路线运输安装定位台车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4795.8 | 申请日: | 2006-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87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设;马立强;卢卫平;高丛军;林品玉;张凤瑞;史兰明;张力光;沈志静;袁振光;黄立明;朱伟成;李中青;王宝君;蒋应龙;郑勇;杨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9/00 | 分类号: | B66C19/00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祚龄 |
地址: | 102488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线 运输 安装 定位 台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铁路火车站无站台柱雨棚桁架跨铁路站线施工的设备,特别是跨铁路线运输安装定位台车。
背景技术
目前铁路运输业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除新建铁路工程之外,对原火车站也进行改造,将现有的火车站雨棚改建为站台上无柱雨棚,现有的施工方法是:工人利用起重设备进行高空吊装安装,很不安全,尤其是在有电力机车运行的铁路接触电网上方进行拼装时,更易出现恶性事故,桁架结构的质量难以达到技术标准要求,作业时必须向铁路部门申清列车停运,给国家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工期还得不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之处,而设计一种跨铁路线运输安装定位台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还以下设计方案来完成,跨铁路线运输安装定位台车1的底横梁3两端的下方用螺栓16连接走行轮2,底横梁3两端的上方用螺栓16连接立柱4,立柱4顶上用螺栓16连接横梁5,横梁5上方用螺栓16连接两个跨线纵梁6,跨线纵梁6上铺设平台板8和轨道9,两辆小车10在轨道9上,在两跨线纵梁6之间有平台次梁7,平台次梁7上由钢板全封闭,在右侧支承体39中间设置驾驶室13、电器控制柜14,在右侧支承体39侧旁设置上下步梯15,电缆滚筒30在右侧支承体39外侧。
平台板8是用花纹钢扳铺设的,周边通长设置钢管栏杆11和踢脚板12。
两辆小车10的车架17上有两个桁架支承18,液压泵站19,电缆滚筒22,在小车架左右两侧中部与平台板8铰接连接丝杠23,两桁架支承18之间有横支撑20,其余三面有与车架17固定的斜支撑21,当桁架31落在顶托27上后,用螺栓28将扣件29与顶托27连接。
桁架支承18内装液压千斤顶25,它使的顶托27上下滑动,以便校以便校对主桁架31的上弦轴线与榀位轴线、中心线重合,校对桁架的设计标高。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无站台柱雨棚的桁架跨度大,用跨铁路线运输安装定位台车运送主桁架安全,校对轴线、中心线方便准确保证桁架的质量。
2、在平台上作业避免骑梁焊接的不安全。
3、跨铁路线运输安装定位台车上有栏杆和踢脚板,有效的将操作层和铁路接触电网完全隔开,防止作业人员、材料杂物在滑落在铁路接触电网和列车上。
4、作业时不申请停运时间,为国家挽回巨大经济损失,单就申请停运这一项来计算,按铁路停运每分钟2千元计算,传统安装每天需要停运3小时,工期最短也要40天,折合成人民币将近1440万元。
5、施工期间确保铁路交通畅通无阻,缩短工期加速老火车站改造工程的进程。
6、组成跨铁路线运输安装定位台车的部件与部件之间拆卸、组装简单,便于工地转移时运输。
附图说明
图1-跨铁路线运输安装定位台车主视图
图2-图1的B-B视图
图3-图1的C-C视图
图4-图1的D向视图
图5-主桁架在跨铁路线运输安装定位台车上局部视图
图6-图5的E向视图局部
图7-图5的F向视图
图8-图7的G-G视图
图9-图8的H-H视图
图10-图9的I-I视图
2-走行轮 12-踢脚板 22-电缆滚筒
3-底横梁 13-驾驶室 23-丝杠
4-立柱 14-电器控制柜 24-支承座
5-上横梁 15-上下步梯 25-液压千斤项
6-跨线纵梁 16-螺栓 26-顶托架
7-平台次梁 17-车架 27-顶托
8-平台板 18-桁架支承 28-螺栓
9-轨道 19-液压泵站 29-扣件
10-小车 20-横支撑 30-电缆滚筒
11-栏杆 21-斜支撑 31-主桁架
37-桁架下弦杆 38-桁架上弦杆 39-支承体
40-走行轮 41-栏杆 42-踢脚板
43-钢轨 44-凹槽 45-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1、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47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