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下液压冲击铲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16059.8 | 申请日: | 2006-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07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权;房晓明;刘贺平;孟庆鑫;郭黎斌;侯恕萍;潘东民;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D9/00 | 分类号: | B25D9/00;B25D9/16;B25D1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27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液压 冲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击铲,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合应用于水下的液压冲击铲。
背景技术
水下油气管线的维修工作受到特殊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工作效率低、危险性大;而且缺少专用的机具辅助进行工作,从而造成工作效率无法提高,工人劳动强度过大。比如要完成海底油气管道表面混凝土配重层拆除工作、或者完成水下混凝土构件的破损工作,就需要使用液压冲击器,而目前使用液压冲击器大都是适用于陆上的液压冲击器,只有个别几个国外的公司生产由陆上的液压冲击器改造而成的水下液压冲击器。陆上使用的液压冲击器在水下使用时首先材料会有锈蚀的危险,而且由于外界环境为水,密封也不能达到要求。由陆上的液压冲击铲改造后用于水下时,只是在某些局部进行了改造,密封结构的摩擦力增加,水对冲击效率的影响也大。因此,急需一种适合应用于水下的液压冲击器面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特别适合应用于水下的液压冲击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技术方案:一种水下液压冲击铲,包括有一本体,其特点是:一液压缸,其设置在所述本体内中部,该液压缸后部还设置有一氮气室;一活塞杆,其设置在所述液压缸内,该活塞杆的活塞紧贴液压缸的内壁,该活塞杆的前杆延伸出液压缸的前部,该活塞杆的后杆延伸出液压缸的后部且插入所述氮气室中;一油路控制阀,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壁上;一配油阀,其设置在所述本体内,且通过该配油阀连通所述油路控制阀以及液压缸;一手柄,其设置在所述本体后端;一冲击铲头,其连接设置在所述活塞杆的前杆上。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油路控制阀包括有一油路控制阀阀体,该阀体内设置有一进油管路以及回油管路,该阀体内还设置有一可使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断开或者连通的油路控制阀阀芯,该阀芯通过一弹簧压设于油路控制阀阀体内。另外,所述油路控制阀阀芯轴向的一端延伸出油路控制阀阀体,且延伸端连接一油路控制按压手柄,该油路控制按压手柄设置于所述手柄旁。
上述的水下液压冲击铲中,所述配油阀由一个两向四通阀与一个单向阀组合而成。
上述的水下液压冲击铲中,所述本体内还设置有一蓄能器,其设置在氮气室的侧面,其设置在氮气室的侧面,该蓄能器与液压进油管路连接。
除此之外,所述冲击铲头与活塞杆的连接处设置有一冲击铲头卡紧装置;所述活塞杆的前杆直径大于后杆直径。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设计,其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可以对单向阀的弹簧预紧力进行调节,改变单向阀的开启压力,达到调节冲击铲的冲击频率的目的,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冲击铲可以根据破坏的对象来调节冲击频率。
2、本实用新型的油路控制阀可以方便的控制油路的通断,从而增加了液压冲击铲的可控性。
3、本实用新型的高压氮气室参与活塞杆的运动,在活塞杆冲程时增加活塞杆的冲击能,从而提高了冲击铲的效率。
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冲击铲头的卡紧装置使得铲头更换方便。
5、本实用新型工具套上设有排水孔,保证活塞杆与铲头撞击时水及时排出,从而增加铲头的冲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侧视图
图2C为图2A的俯视图
图3A为图2C中的A-A剖视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局部放大图
图4A为图2C中的B-B剖视示意图
图4B为图4A的局部放大图
图5A为图2C中的C-C剖视示意图
图5B为图5A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2C中的D-D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2A中的E-E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2B中的F-F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冲击铲头卡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下液压冲击铲,如图1所示,是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液压缸1被活塞杆2的活塞21分为一变压腔11以及一常高压腔12,另外,液压缸的后部还设置有一高压氮气室13,活塞杆2分为一前杆22和一后杆23。在图中,配油阀3包括有A、B、C、D四个口,其内部还设置有锥阀芯31、配油阀的阀芯32,另外,阀芯32内还设置有通孔3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160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