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体化LED灯头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68066.5 | 申请日: | 200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85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戴友谊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友谊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3/00;H05B33/08;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彦孚 |
地址: | 519000广东省珠海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led 灯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化LED灯头。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及灯头目前在市面上成品很多,但是,如何提高它的发光效率和缩小整个体积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发光二极管LED应用在手电中已有很多年,随着最新技术的进步,它们正逐渐成为照明市场中强有力的竞争者。新的高亮度LED具有很长的寿命(约10万小时)和很高的效率(约30流明/瓦)。过去三十多年来,LED的光输出亮度每18~24个月便会翻一番,而且这种增长势头还会持续下去,LED成为未来主体光源的一种是必然趋势,因此适配于LED的高效率恒流驱动电路也要求相应提高和完善,所以提高驱动电路的转换效率才能达到真正节能的目的,但现有手电如果提高效率及让LED恒流必须增大电路板的体积才能解决,使产品外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目前LED的驱动技术及灯头装置中存在着效率低、体积大,不恒流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效率高、体积小、恒电流的一体化LED灯头。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LED、散热片、电路板、底盖,所述散热片上制作有卡片和透孔,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LED驱动电路和LED插口及引线,所述底盖的底部有引线孔,所述LED的管脚穿过所述散热片上的所述透孔,所述LED由所述卡片固定并与所述散热片紧密贴接,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插口与所述LED的管脚插接而装置在所述散热片下方,所述底盖包装并固定相连成一体的所述LED、散热片、电路板,所述引线从所述底盖底部引线孔引出。
所述LED驱动电路包括电源DC V、负载LED、DC-DC恒流升压芯片U1、晶体三极管Q1、晶体二极管D1、电感线圈L1、电阻R1、电容C1和C2,所述电源DC V的正极与所述DC-DC恒流升压芯片U1的第2脚相连接,所述电源DC V的负极与所述DC-DC恒流升压芯片U1的第1脚相连接,所述电容C1并联在所述电源DC V的正、负极两端,所述DC-DC恒流升压芯片U1的第5脚与所述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所述DC-DC恒流升压芯片U1的第4脚与所述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电感线圈L1的一端与所述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与所述DC-DC恒流升压芯片U1的第1脚相连接,所述晶体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晶体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DC-DC恒流升压芯片U1的第4脚间连接所述电阻R1,所述负载LED的正极与所述晶体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负载LED的负极与所述电源DC V的正极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LED、散热片、电路板、底盖,所述散热片上制作有卡片和透孔,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LED驱动电路和LED插口及引线,所述底盖的底部有引线孔,所述LED的管脚穿过所述散热片上的所述透孔,所述LED由所述卡片固定并与所述散热片紧密贴接,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插口与所述LED的管脚插接而装置在所述散热片下方,所述底盖包装并固定相连成一体的所述LED、散热片、电路板,所述引线从所述底盖底部引线孔引出,所以本实用新型具有效率高、体积小、恒电流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LED 1、散热片2、电路板3、底盖4,所述散热片2上制作有卡片和透孔,所述电路板3上安装有LED驱动电路和LED插口6及引线7,所述底盖4的底部有引线孔,所述LED 1的管脚穿过所述散热片2上的所述透孔,所述LED 1由所述卡片固定并与所述散热片2紧密贴接,所述电路板3通过所述插口6与所述LED 1的管脚插接而装置在所述散热片2下方,所述底盖4包装并固定相连成一体的所述LED 1、散热片2、电路板3,所述引线7从所述底盖4底部引线孔引出。
所述LED驱动电路包括电源DC V、负载LED、DC-DC恒流升压芯片U1、晶体三极管Q1、晶体二极管D1、电感线圈L1、电阻R1、电容C1和C2,所述电源DC V的正极与所述DC-DC恒流升压芯片U1的第2脚相连接,所述电源DC V的负极与所述DC-DC恒流升压芯片U1的1脚相连接,所述电容C1并联在所述电源DC V的两端,所述DC-DC恒流升压芯片U1的第5脚与所述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所述DC-DC恒流升压芯片U1的第4脚与所述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电感线圈L1的一端与所述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与所述DC-DC恒流升压芯片U1的第1脚相连接,所述晶体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晶体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DC-DC恒流升压芯片U1的第4脚间连接所述电阻R1,所述负载LED的正极与所述晶体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负载LED的负极与所述电源DC V的正极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友谊,未经戴友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680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磁贴式无卷轴便携高亮度投影银幕
- 下一篇:一种简易式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