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16344.2 | 申请日: | 2006-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44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 发明(设计)人: | 赵咸飞;王向征;杨万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B60K11/06;B60K1/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创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向武桥 |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电池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消耗量的增加和燃油汽车的普及,能源危机正慢慢呈现。为了节约能耗,新能源替代技术的研究竞先呈现。目前,电动汽车的研究趋进成熟,其通常的做法就是在现有的已经比较成熟的燃油汽车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和技术上的改进。在电动汽车的设计中,使用动力电池提供驱动的能量,然而由于要保证车的性能要求,就需要重量和体积均十分庞大的动力电池包。该电池包内的动力电池采用串联连接并高压输出,工作时发热量就会很大,目前,通常是利用电动汽车室内、室外空气和充电站空调冷却装置来冷却电池包。但是,该两种冷却方式存在如下缺点:电动汽车单纯室内、室外空气冷却方法(室外使用自然空气,室内使用残留的空调冷气)不能很好的达到冷却效果;而充电站空调冷却装置虽然能很好的满足冷却要求,但是它需要充电站配备一个冷却空调和一个单独的电池包交换气出口,这样就使得结构复杂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冷却效果好的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系统包括具有出风口的车载空调冷却系统、具有热交换通道的电池包、排气管道及位于该排气管道上的动力抽风装置,该热交换通道的两端分别为冷气进口和交换气出口,该车载空调冷却系统的出风口通过流通管道与该热交换通道的冷气进口连通,该热交换通道的交换气出口与排气管道的进口连通,该排气管道的出口为交换气排气口。
所述的车载空调冷却系统包括相连通的冷气装置制冷循环单元和车内冷气输送单元,出风口设于该车内冷气输送单元上。
所述的冷气装置制冷循环单元包括冷凝器、储液管道、膨胀阀、高压通道、车载空调压缩机、空调电机及蒸发器,该车载空调压缩机和空调电机连接一体并与冷凝器相邻,该冷凝器和蒸发器通过高压管道连接,该膨胀阀设于该高压管道上,该蒸发器与车载空调压缩机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的车内冷气输送单元还包括鼓风机和分配箱,该鼓风机具有外部空气进口和空气过滤进口,且该鼓风机、分配箱和蒸发器相通。
所述的动力抽风装置为抽风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电池包冷却系统利用现有的车载空调冷却系统并配合动力抽风装置,即可进行冷却,所以结构简单;电池包充电时,打开车载空调冷却系统和动力抽风装置,即可在电池包的热交换通道内进行强制热交换并将交换的热量从交换气出口排出,所以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空调冷却系统的右后视角度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空调冷却系统的右前视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电池包的冷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系统用于在电池包充电时对其进行冷却,该电池包冷却系统包括冷气装置制冷循环单元、车内冷气输送单元、电池包和热交换气输出单元。该冷气装置制冷循环单元和车内冷气输送单元均为现有结构,其构成现有电动汽车的车载空调冷却系统。
该冷气装置制冷循环单元包括冷凝器1、储液管道2、膨胀阀4、高压通道5、车载空调压缩机11、空调电机12及蒸发器13。该车载空调压缩机11和空调电机12连接在一起,其能够达到压缩空气的目的。该连接一体的车载空调压缩机11和压缩电机12放置在电动汽车的前横梁处并与冷凝器1相邻。该冷凝器1和蒸发器13通过高压管道5连接起来,且该高压管道5的中间位置设有膨胀阀4。该蒸发器13与车载空调压缩机11通过管道3连接起来。
该车内冷气输送单元包括外部空气进口6、空气过滤进口7、鼓风机8、分配箱9及出风口10,该鼓风机8、分配箱9、出风口10和蒸发器13位于电动汽车前围一侧附近。
电池包充电前,打开该车载空调冷却系统,几分钟后冷却空气的温度将达到冷却要求。电池包充电时,关闭该车载空调冷却系统的各种出风口而只有出风口10工作,从而可最大可能的增大冷却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63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