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15690.9 | 申请日: | 2006-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44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任雷轻;罗红斌;赵咸飞;尚小良;王新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的日益短缺和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电动汽车作为一种采用洁净能源的交通工具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汽车制造商们已经在电动汽车的设计开发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随着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电动汽车的冷却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只有对电气部分进行良好的散热才能保证车辆的正常行使。现有设计中,电动汽车的很多部件都包含大量的发热元件,因此这些部件在工作中会散发出热量,使得这些部件的环境温度升高。对于那些对工作环境温度的上限有苛刻要求的部件(如车辆控制器、电机控制器、DC/DC转换器等)来说,这是很不利的。
有设计者为每个部件设计了独立的冷却系统,采用压缩机和制冷剂实现冷却效果,然而这样会使得结构复杂,而且成本昂贵。还有设计者提出采用紧凑结构设计、将各部件相互紧邻地布置在一起集中冷却,这又给车辆的结构设计带来了困难,而且各部件相互紧邻地布置在一起、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过小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冷却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适用于冷却电动汽车部件又经济实用的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首先,通过互换冷凝器和水箱的位置来提高水箱的散热能力;其次,通过设计阻力比较小的冷却水套来降低系统总的阻力,或者通过并联使各支路阻力之和达到最接近,此时系统中总的阻力最小,从而降低系统总的阻力,提高各支路的流量,增大系统的散热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包括冷凝器、水箱、泵、冷却水套,所述水箱、泵和冷却水套依次连接,所述水箱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前部,位于上风口处。
所述冷却水套在冷却水流动的方向按照冷却水套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连接。
所述泵为电动离心水泵,或电动隔膜泵,优选为电动离心水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冷却水套至少为1个,且所述冷却水套串联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冷却水套至少为两个,且所述两个冷却水套并联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的泵至少为两个。所述的泵并联连接,且所述每一个泵与冷却水套顺序连接形成支路。所述支路中至少有一条支路只存在一个冷却水套,所述支路中其它支路存在至少两个冷却水套。
采用以上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互换冷凝器和水箱的位置提高了水箱的散热能力;同时通过优化水套结构,减小了系统阻力,提升系统流量从而增大系统散热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三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专门针对电动汽车进行冷却的方案: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首先将冷凝器和水箱1的位置互换。由于冷凝器和水箱1同时工作时,冷凝器中的温度远大于水箱1中的温度,而冷凝器处于上风口位置,空气经冷凝器加热后再经过水箱1。如果采用这样的结构的话,冷却循环水起不到冷却的作用,反而会导致水箱1温度的升高,进而再对其它发热元件的冷却造成不当的影响。本发明按温度由低到高的要求依次让空气先经过温度较低的水箱1再经过温度高的冷凝器,这样,水箱1对冷凝器起到一定的冷却作用,同时它的散热性能也会大大提高。由于冷凝器不属于该循环,故未在图中示出。
其次,通过设计阻力比较小的冷却水套来降低系统总的阻力,或者通过并联使各支路阻力之和达到最接近,此时系统中总的阻力最小,从而降低系统总的阻力,提高各支路的流量,增大系统的散热量。将电动汽车中需要散热的电器元件冷却水套依次按温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连接,根据不同的情况需求设有不同的连接方式。这些需要散热的电器元件可以是整车控制器、电机控制器、DC/DC控制器、电动机、空调控制器等。在该系统中,各个部件通过软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56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