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65884.1 | 申请日: | 200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1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裴振宇;叶俊杰;周宇奎;安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1/00 | 分类号: | G01L1/00;G01L1/18;G01M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桐;常虹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压力 分布 测试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检测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上,车门和门框结合部位处各自根据其形状安装了密封条,密封条在车辆中起介质密封、环境隔离的作用并且直接影响车门操作舒适性。操作者可以通过测量车门关闭时密封条所受的压力,来判断密封条的密封性能及操作舒适性能。如果密封条所受压力大于预定最大压力值,说明两密封条之间的接触太过紧密、从而影响了车门操作舒适性,而如果密封条所受压力小于预定最小压力值,说明两密封条之间的缝隙太大、车门密封性差,出现这两种情况之后,操作者可以根据所测的压力数值调整密封条与车门的接触紧密程度,从而使得车门关闭时两密封条之间的缝隙均匀、车门关闭时车辆的密封性好。
现有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及方法是采用模拟车门关闭环境而进行测试的,这样的系统包括施压装置、压力感应装置、信号采集装置和信号处理装置,施压装置用于对密封条施加压力,压力感应装置用于感应密封条所受的压力,信号采集装置用于将压力感应装置感应得到的压力转换为电信号,信号处理装置用于接收来自信号采集装置的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转换为压力数据,并且保存该压力数据。之所以通过模拟车门关闭时密封条的受力情况进行测试,是由于现有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采用的压力感应装置的体积大,不能直接安装在车门上,所以在测试时操作者必须将密封条从车门上取下进行测试,通过施压装置对密封条施加压力而模拟压力。但是,这种模拟车门关闭时压力的测试系统及方法存在一个缺陷,即压力感应装置测试的并不是实际车辆上的密封条所受的压力,不能完全反映车门所受到实际压力,测得的数据不够准确客观,从而影响了现有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及方法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及其方法中存在的无法在车辆上对密封条进行实际压力分布测试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在车辆上对密封条进行实际压力分布测试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及其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压力感应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压力感应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连接;所述压力感应装置用于感应待测密封条所受压力,获得表示待测密封条所受压力的电信号,所述数据处理装置采集表示待测密封条所受压力的电信号,将表示待测密封条所受压力的电信号转换为压力数据,并且保存该压力数据,其中,所述压力感应装置为薄片式压力感应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门压力分布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待测密封条所受压力的电信号的步骤和数据处理步骤;其中,
获得待测密封条所受压力的电信号的步骤包括将薄片式压力感应装置固定在待测的车门密封条上,关闭车门,用薄片式压力感应装置获得待测密封条所受压力的电信号;
数据处理步骤,用于采集表示待测密封条所受压力的电信号,将表示待测密封条所受压力的电信号转换为压力数据,并且保存该压力数据。
本发明提供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及其方法,由于使用了薄片式压力感应装置,克服了现有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及其方法采用模拟车门关闭环境而进行测试而造成的测试不够客观准确的缺点,使得所述系统及其方法可以在汽车上对密封条的压力分布进行测试,能够准确地反映密封条在汽车上的压力分布状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的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车门压力分布测试系统的一组压力测试结果;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车门分布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58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