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控制车辆自动变速器的发动机扭矩的方法及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0535.0 | 申请日: | 200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8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权赫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9/00 | 分类号: | F16H59/00;F16H59/72;F16H59/36;F16H5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伟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控制 车辆 自动变速器 发动机 扭矩 方法 及其 系统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6年8月2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号为No.10-2006-0073008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相关权益,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一并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发动机扭矩的方法及其系统。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发动机扭矩的方法及其系统,其能够计算变扭器中的当前油温并且如果变扭器处于失速(stall)情况下依据计算获得的当前油温限制发动机扭矩。
背景技术
自动变速器依据例如车速和节流阀开度的行驶状态、通过操作至少一个电磁阀来控制液压,以便按照目标换档速度进行换档。
如果换档达到目标换档速度,自动变速器具有背向(off-going)元件,该元件能够从啮合状态变为至释放状态,以及具有对向(on-coming)元件,该元件能够从释放状态变为啮合状态。通过控制供给至各个元件的液压而实现释放背向元件和啮合对向元件。
当自动变速器的变扭器处于失速状态,发动机的输出能量不能传输给车辆,而是在变扭器内完全转化为热能。因此,变扭器内的油温急剧上升。
变扭器的失速状态是指制动和加速踏板同时处于操作状态,也就是变速杆处于D档位。在此情况下,当变扭器在失速状态时,由于加速踏板被操作而发动机速度增加,然而由于制动踏板被操作而车辆没有移动。
在此情况下,发动机产生扭矩而车速为0km/h。因此,发动机产生的动能完全转化为变扭器内的热能。
按照传统的自动变速器,没有办法防止变扭器的失速状态。
此外,当发动机在变扭器失速状态下运行时,变扭器的油温显著上升,油内产生泡沫并且施加到离合器上的液压变低。
因此,离合器的耐久性可能劣化并且可能发生异常的换档。
上述在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信息仅仅用于帮助对本领域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所包含的内容并不构成现有技术,而这样的现有技术已经为该国内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控制车辆自动变速器的发动机扭矩的方法及其系统,其优点在于,通过计算当前油温以及当变扭器处于失速状态时基于计算的当前油温限制发动机扭矩来防止变扭器内油温的显著上升。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用于控制车辆自动变速器的发动机扭矩的系统可以包括:用于检测车速的车速检测器;用于检测发动机转速的发动机转速检测器;用于检测制动踏板操作的制动开关;用于检测节流阀开度的节流阀开度检测器;用于检测变速杆位置的位置检测器;用于检测油温的油温检测器;以及从各个检测器和制动开关接收车辆信息的变速器控制单元,其中变速器控制单元执行预定程序,该程序按照本发明执行控制自动变速器的发动机扭矩的方法的每个步骤。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用于控制车辆自动变速器的发动机扭矩的方法可以包括:检测车辆信息;检测失速状态是否得到满足;当失速状态得到满足时,计算变扭器内的当前油温;用预定温度和当前油温进行比较;以及在当前油温高于或等于预定温度时,控制发动机扭矩。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用于控制车辆自动变速器的发动机扭矩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在当前油温低于预定油温时,存储当前油温。
当前油温Tcur的计算可以包括计算在变扭器内每秒的生热量ΔQgen,和计算每秒升高的油温ΔT。
当前油温Tcur可以通过等式Tcur=Tpre+ΔT×t计算获得。此处,Tpre指变扭器内的先前油温,t指取样时间。
变扭器内每秒的生热量ΔQgen可以通过等式ΔQgen=Tin×We÷J计算获得。此处,Tin指输入到变扭器内的扭矩,We指发动机转速,J指热功当量。
每秒上升的油温ΔT可以通过等式ΔT=ΔQgen÷(Voil×ρoil)÷Coil计算获得。此处,Voil指油容量,ρoil指油的比重,Coil指油的比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05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等离子体溅射靶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气体发生器用电点火管及其发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