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氮气)发动机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41981.7 | 申请日: | 2006-10-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8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林世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世鸿;林芝 |
主分类号: | F01K25/10 | 分类号: | F01K2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2008江西省九江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氮气 发动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动力机械领域。尤其是一种节省能源、绿色环保、运行安全、减轻温室效应对环境影响的,集多学科知识之精华而为人类造福的发明,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发明。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原动机都是能源消耗型的发动机。其中绝大部分是用汽油或柴油的,少部分是用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的。特别是燃油型的发动机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已达到越来越严重的地步。而且我们知道地球上的原油和天然气的贮藏量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它的价格一直以来都是居高不下、一再攀升。随着开采量的不断增大,能源枯竭的一天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可以预见,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识之士都在想方设法延缓这一天的到来,以便给子孙后代们多保留点这些珍贵的财富。
技术特征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人们普遍使用的能源消耗型发动机耗能高、燃料易燃不安全、对环境污染严重、加重温室效应影响的弊病而采取的一种革命性对策。该发明是利用在空气中大量蕴藏的、不受国界、地域限制都可以取用的氮气来驱动机械作功的原动机系统,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消耗型原动机。以实现节能、环保、安全、降低温室效应的影响等四重目的。从而减轻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有限能源的紧缺而带给人们的恐慌。
实施方式
将体积组份约占空气体积4/5的氮气液化后导入液氮低温容器中贮藏,以供随时备用。在需要使用时只要打开专用阀门,导入主气化器中,由于液氮的温度极低,其气化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因此就会自动地吸收外界空气中的热量来提高自身的温度,使主气化器内外的温度趋于平衡,从而使其内部的能量迅速地聚集和增多。由于这种气化作用,可使其体积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充几百倍之多。由有关资料计算可知,同质量的氮气在0℃时的体积约为其在液态(-195.8℃)时的650倍。由于吸收了外界大量的热量,因而促使其内部的压力急剧上升。这些吸收来的温度很快转变成氮气的内能,通过新颖的技术设计、在氮气轮机特殊机械结构的作用下,使进入氮气轮机内的氮气在多级透平中进行多次膨胀做功,进而推动氮气轮机的转子旋转,以释放积聚的能量,将贮藏在氮气中的内能转变成动能。该氮气轮机的转子可以直接或利用减速机构间接地与其它的工作机器(即负荷,如:汽车、摩托车、微型发电机、船用动力机、农用动力机等)连接在一起,以带动这些需要动力的机器工作。而经工作后排出的废气,由于其本身在工作时并不发生燃烧等物理——化学反应,故未受到污染,仅仅是恢复了常温的普通氮气而已,因此其排放到空气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又因为氮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跃的非易燃型隋性气体,因而,在贮藏和使用过程中也比较安全。因此,该发明专利——空气(氮气)发动机系统既是节省能源、又是完全绿色环保、使用安全、还能减轻温室效应影响的新一代动力原动机系统。随着各种工作机器的任务不同,该发明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工作领域中去,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方便快乐、舒适安全,并且大大节省运行费用。
部件简介:
本发明专利所述的空气发动机包括以下设备及部件:
1、液氮贮罐 2、主控阀 3、调节阀 4、液相管 5、主气化器
6、气相管 7、止回阀 8、副气化器 9、气相阀 10、蓄能器
11、控制阀 12、旁通阀 13、压气机 14、稳压管 15、氮气轮机
16、消声器 17、排污阀 18、调节及离合装置
附图说明:
本空气(氮气)发动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是:
打开主控阀(2)使液氮从低温贮罐(1)中导出,经调节阀(3)和液相管(4)进入主气化器(5),在此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以获得热量并迅速气化,随着内能的不断积聚和增加,其压力也在迅速升高,升压后的氮气大部份经过气相管(6)和气相阀(9)输送到蓄能器(10)中进行气液分离和储能、稳压,再经控制阀(11)和稳压管(14)导入至氮气轮机(15)中进行膨胀做功,从而将氮气的压力能转变成动能,并驱动氮气轮机的转子旋转,再通过调节及离合装置(18)输出机械能,以带动其它需要动力的机器进行工作。若从蓄能器(10)中出来的氮气压力不够高,则应打开旁通阀(12)使氮气经压气机(13)增压后再经稳压管(14)进入氮气轮机(15)中工作,以提高它的输出功率。废气则通过消声器(16)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世鸿;林芝,未经林世鸿;林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419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