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610138635.3 | 申请日: | 2006-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64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 发明(设计)人: | 杨季奇;张崇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季奇;张崇益 |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赵景华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炒菁机 结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
背景技术
茶在中国已有数千年来的历史,时至今日,世界各地已发展出不同的饮茶文化及茶道,而茶虽有各式不同的口味与风格,然而,其皆是由茶叶冲泡而来,茶叶在采收后需先经过炒菁的步骤,方可冲泡出茶。
炒菁机是用于处理茶叶的炒菁步骤,而现有的炒菁机请参阅中国台湾申请案号86210014号,『茶叶炒菁机改良构造』专利,该炒菁机主要具有一架座以固定加热筒,该加热筒底部设有一加热炉,加热筒内再以固定轮支撑一内筒,该内筒在炒菁时不断旋转,以免加热集中于一侧,该加热筒以及内筒轴向需呈开放状,以便专业操作人员在炒菁时观察该茶叶的状态,配合架座上的加热炉以调整炒菁的温度、时间,以破坏茶叶的酵素,去除菁味保留香味,完成炒菁。
而由于现有的炒菁机其是需由操作人员留守观察茶叶在炒菁过程中的变化,甚至需要取出部分茶叶闻其味道做判断,因此需将炒菁机设计为开放式的型态,以利随时取出茶叶观察,造成炒菁机内筒的热量与水份容易流失,现有炒菁机加热炉需加热至摄氏300度以上,方具有其效果,而该加热炉由一侧加热,因此造成受热处热度极高,而其它部分热度较低的麻烦,虽然该内筒不停旋转,但仍容易有部分茶叶受热温度过高而过份干燥等情况,造成茶叶熟度不均匀的问题,就整体而言,炒菁所需时间较长且较耗费热能,且炒菁所需时间较久,易破坏叶绿素,影响茶叶的质量,且需要作业员在机器旁持续观察注意炒菁状况,若无经验老到的专业人员指导,茶叶熟度将难以掌控不易均匀,因此就整体而言,其实用性差,仍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炒菁机结构及炒菁方法,其可改善现有的炒菁机较耗费热能、亦需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容易因热量集中于一处而炒焦的缺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炒菁机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有一架座以及一加热筒;该加热筒是组设于该架座上,加热筒设有一加热装置,该加热筒开设有一取物口;其特征在于,该加热筒于取物口处设有一加压盖,借该加压盖在加热筒加热时密合该取物口,以达到节省能源与快速炒菁的功效。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取物口是设置于所述加热筒的轴向。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加热筒设有一抽风口。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加热筒上设有一连动装置,该连动装置延伸出一连动臂与加压盖连结,以控制加压盖启闭。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加热筒内设有一内筒,加热筒末端设有一轮轴机构,该内筒受该轮轴机构带动旋转。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本体上设有一控制装置,以控制所述连动装置。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连动装置是以汽缸驱动。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其中控制装置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时间或温度高低。
本发明炒菁机结构的炒菁方法是:
一种炒菁机结构的炒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预热:将内筒加热至预定温度;置入茶叶:将欲炒菁的茶叶置入内筒中;加热旋转:以加压盖封闭内筒,并令内筒旋转,借茶叶自身的水份产生水蒸汽,并以水蒸汽帮助内筒的热量传导对流,使热量分布更为均匀,以快速且平均的完成炒菁的流程;排除水汽:待茶叶炒菁完成后,开启加压盖,并排除内筒的水汽,如此便完成整个炒菁的流程。
前述的炒菁机结构的炒菁方法,其中置入茶叶的步骤中,可视其所需而添加水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可改善现有的炒菁机较耗费热能、亦需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容易因热量集中于一处而炒焦的缺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炒菁机结构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炒菁机结构另一角度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炒菁机结构的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炒菁机结构加压盖开启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炒菁机结构加压盖关闭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炒菁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标号说明:
1——本体 10——架座
11——轮体 20——加热筒
201——内筒 202——转轮组
21——加热装置 22——取物口
23——轮轴机构 231——轴杆
232——抽风口 24——加压盖
241——枢轴 25———连动装置
251——连动臂 26——控制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季奇;张崇益,未经杨季奇;张崇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386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