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突变青霉素G酰化酶、其重组表达质粒及转化的工程菌株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18042.0 | 申请日: | 2006-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7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黄鹤;张磐;王金刚;袁中一;杨晟;姜卫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55 | 分类号: | C12N15/55;C12N9/86;C12N1/21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缪利明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突变 青霉素 酰化酶 重组 表达 质粒 转化 工程 菌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通过基因定点突变方法获得合成性能提高的青霉素G酰化酶的基因、突变质粒、工程菌以及突变酶。
背景技术
青霉素G酰化酶(Penicillin G Acylase,E.C.3.5.1.11,简称PGA)是一种异二聚体N-端亲核丝氨酸水解酶(Duggleby et al.,Nature,373(6511),264-268,1995)。青霉素G酰化酶是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工业的重要用酶,该酶主要用途在于分别水解青霉素G和头孢菌素G,生成相应的化合物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Penicillinic acid,6-APA)和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deacetoxy-cephalosporanic-acid,7-ADCA)(Abian et al.,Biotechnol Prog,2003,19(6),1639-42,2003)。青霉素G酰化酶的新用途是催化母核6-APA或7-ADCA与各种D-氨基酸发生侧链反应,生成新的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如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霉素等(Gabor,De Vries,and Janssen,Enzyme And MicrobialTechnology,2005,36(2-3),182-190)。
酶法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研究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相对于化学法(Wegman et al.,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343(6-7),559-576,2001),由于其具有不用有机溶剂、反应条件温和以及环保等优点,酶法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逐渐成为了β-内酰胺抗生素工业研究中的一个热点(Giordano,Ribeiro,and Giordano,Biotechnology Advances,24(1),27-41,2006)。理论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法合成可通过两种方法(Kasche.Enzyme andMicrobial Technology,8(1),4-16,1986),即1)热力学控制,即逆转水解反应,和2)动力学控制,即酰基转移,实现。动力学控制的催化机制,涉及酶和酰基供体反应,形成酰基酶中间体,当中间体遇到β-内酰胺母核即可发生耦合,形成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而水作为竞争性亲核性试剂,引起反应物和产物的水解,当产物合成速率与产物水解速率相当时,该合成产物量达到最大值。
近年来,利用酶法催化动力学控制母核6-APA或者7-ADCA的酰基化的研究已有所报道(Bruggink,Roos,and de Vroom.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2(2),128-133,1998)。与传统的化学合成法比较,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合成抗生素的同时又发生两个副反应,即1)水解活化的酰基供体;2)水解生成的抗生素;从而导致酰基供体和生成的抗生素的减少,进而造成了母核转化率偏低,即合成产物/水解产物(S/H)的比值偏低。虽然可以通过改善该酶促反应的反应条件,例如pH值优化(Nam,Ryu,and Ryu.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11(2),329-332,2001),采用过饱和的底物和改变各种反应底物的投料比(Youshko et al.,Biotechnol Bioeng,85(3),323-9,2004),以及媒介工程改造(Fernandez-Lafuente,Rosell,and Guisan.,Biotechnol ApplBiochem,24(Pt 2),139-43,1996)等,来改善上述问题,但是酶自身的特性对S/H值的影响依然是最重要的(Alkema et al.,Eur.J.Biochem,270(18),3675-83,20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80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西酞普兰中间体的萃取分离方法
- 下一篇:一种嵌入式系统中的文字显示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