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乙烯、丙烯的生产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610117344.6 | 申请日: | 2006-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5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 发明(设计)人: | 谢在库;刘俊涛;钟思青;齐国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7C1/20 | 分类号: | C07C1/20;C07C11/04;C07C11/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惠明 |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乙烯 丙烯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乙烯、丙烯的生产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采用一个再生催化剂钝化处理系统及反应产物终止技术对再生催化剂进行钝化处理及反应产物终止反应,实现含氧化合物如甲醇或二甲醚催化高效转化为乙烯、丙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化工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为工业、农业、交通和国防等部门提供大量化工原料,是国民经济中关联和带动性较强的产业部门之一。而丙烯与乙烯则是构成现代石油化工最为重要的两大基础原料。
乙烯的大宗下游产品主要有聚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聚氯乙烯、苯乙烯、醋酸乙烯等。乙烯产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化工业乃至国民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丙烯、异丙苯、羰基醇、丙烯腈、环氧丙烷、丙烯酸、异丙醇等,其中聚丙烯占世界丙烯需求的一半以上。目前,世界上67%的丙烯来自蒸汽裂解生产乙烯的副产品,30%来自炼油厂催化裂化(FCC)生产汽、柴油的副产品,少量(约3%)由丙烷脱氢和乙烯-丁烯易位反应得到。预计未来乙烯及丙烯需求增长速度快于供应。
鉴于乙烯及丙烯的需求增长率较高,而传统的生产模式呈现“供不应求”的紧张状况,因此补充乙烯及丙烯需求需要借助于其他各种增产乙烯丙烯技术。
一直以来,煤或天然气制合成气、合成气制甲醇和烯烃分离技术已经具有规模化成熟经验,但是由甲醇到烯烃的过程是合成气到烯烃这个工业链条的断点和难点,而该关键技术的解决可以为由非石油资源生产基本有机原料乙烯、丙烯提供一条新的原料路线。尤其是近些年来,乙烯及丙烯的需求持续走高,而石油资源日趋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开辟出一条非石油资源生产丙烯的煤化工新路线,对于极大地缓解我国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促进我国重化工的跨越式发展和原料路线的结构性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
文献CN1166478A,公开一种由甲醇或二甲醚制取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的方法,该方法以磷酸铝分子筛为催化剂,采用上行式密相床循环流化式工艺方法,在优选的反应温度500~570℃,空速2~6小时-1及0.01~0.05MPa条件下,使甲醇或二甲醚裂解制取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该方法目的产物的选择性低的技术缺点。
文献CN1356299A,公开了一种由甲醇或二甲醚生产低碳烯烃的工艺方法及其系统。该工艺采用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34)作为催化剂,利用气固并流下行式流化床超短接触反应器,催化剂与原料在气固并流下行式流化床超短接触反应器中接触、反应物流方向为下行;催化剂及反应产物出反应器后进入设置在该反应器下部的气固快速分离器进行快速分离;分离出的催化剂进入再生器中烧碳再生,催化剂在系统中连续再生,反应循环进行。该工艺二甲醚或甲醇的转化率大于98%。但该方法同样存在乙烯丙烯选择性低的技术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往文献技术中存在目的产品乙烯丙烯收率低及选择性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乙烯、丙烯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具有目的产品乙烯丙烯收率高,选择性好的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乙烯、丙烯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以选自甲醇、二甲醚中的至少一种为原料,以选自水、C2~C5醇、C2~C10醚、C4以上烃类或C6~C12的芳烃中的至少一种为终止剂,原料首先从第一流化床反应器底部进入,终止剂从第一流化床反应器上部进入,原料和终止剂与催化剂I接触反应生成含有乙烯、丙烯、碳四及其以上烃的流出物I,流出物I及未反应的物料从第一流化床反应器上部排出进入后续工段;(b)第一流化床反应器中的待生催化剂II进入再生器内与来自再生器底部的再生气体接触再生,再生烟气从再生器上部排出;(c)来自再生器的已再生催化剂III进入第二流化床反应器,与能使已再生催化剂III产生碳质沉积物的钝化剂接触;(d)来自第二流化床反应器钝化后的催化剂IV返回第一流化床反应器进行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73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测试仪同测方法
- 下一篇:相变温度可控钨掺杂纳米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