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铁路客车车厢上水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13601.9 | 申请日: | 2006-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1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赵自然;徐惠康;吴万龙;王海林;王辉;沈万全;林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C17/02 | 分类号: | B61C17/02;B61K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铁路 客车 车厢 上水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给铁路车厢上水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铁路车站给车厢上水大多数采用长橡胶管与车厢中水箱的进水口直接对接,然后打开阀门进行上水。这种传统的上水方式对水箱是否上满水不好判断,常常因为水的溢出造成浪费,而且在冬季有些地区,橡胶管中残留的水常出现结冰现象,上水效率低影响旅客的使用。
有少数铁路路局,采用电磁阀门的结构控制铁路各站台上水工作。该方式以电力为基础,由专门人员控制某一站台所有水井的通断,再由上水工人单独控制每一个上水水井的通断来实现上水过程。因实际使用过程中,每个上水工人控制3~4个水井,故不能及时将上满水的水井关闭,造成很大的水资源浪费。同时,也没有解决水管防冻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还有部分的技术是通过对阀门的改进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这些技术中,有的是通过更改火车水箱结构来实现,有的是改进单一阀门结构来实现。但是,这些技术对于节约用水、上水管路防冻问题以及减轻上水工人工作强度方面没有同时产生显著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铁路客车车厢上水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发明适宜任何地区、任何季节使用,具有上水效率高、不浪费水资源、使用方便、减轻上水工作强度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如下方式实现:
一种用于铁路客车车厢上水的装置,它包括与地下水主管路相通并置于地面下的水井、橡胶水管和安装在客车车厢上的水箱。其结构特点是,它还包括置于水井中的上水阀模块、联结器模块、截止阀模块和控制上水阀模块通断的阀门。所述地下水主管路通过上水阀模块和橡胶水管与联结器模块相连。所述水箱顶端的进出水口处各连接一个截止阀模块,截止阀模块与联结器模块对接时整个上水管路接通。
在上述装置中,所述阀门为手动控制阀门或自动控制阀门或同时装有二者。
在上述装置中,所述截止阀模块为单向阀门,一个方向为常通状态,另一个方向当空气流通时为空,有水流经过时为关。
上述用于铁路客车车厢上水的装置有四种使用方法:
方式一的步骤为:
①将联结器模块与水箱进水口处的截止阀模块对接,打开手动控制阀门给水箱上水。
②水箱满水时,出水口处的截止阀模块截止。箱内部压力升高使联接器模块和截止阀模块断开,联接器模块自动关闭。
③关闭手动控制阀门,在联接器和虹吸原理的作用下,橡胶水管内的存水回流到水井中。
方式二的步骤为:
①将联结器模块与水箱进水口处的截止阀模块对接,打开手动控制阀门给水箱上水。
②水箱未满水时,手动将联接器模块和截止阀模块断开,联接器模块自动关闭。
③关闭手动控制阀门,在联接器和虹吸原理的作用下,橡胶水管内的存水回流到水井中。
方式三的步骤为:
①将联结器模块与水箱进水口处的截止阀模块对接,打开自动控制阀门给水箱上水。
②水箱满水时,出水口处的截止阀模块截止。水箱内部压力升高使联接器模块和截止阀模块断开,联接器模块自动关闭。
③橡胶水管内的压力增加使自动控制阀门自动关闭,在联接器和虹吸原理的作用下,橡胶水管内的存水回流到水井中。
方式四的步骤为:
①将联结器模块与水箱进水口处的截止阀模块对接,打开自动控制阀门给水箱上水。
②水箱未满水时,手动将联接器模块和截止阀模块断开,联接器模块自动关闭。
③橡胶水管内的压力增加使自动控制阀门自动关闭,在联接器和虹吸原理的作用下,橡胶水管内的存水回流到水井中。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方法和结构,水箱上满水后联接器模块和截止阀模块自动断开,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阀门关闭后,橡胶水管内的存水在联接器和虹吸原理的共同作用下回流到水井中,避免了冬季橡胶水管结冰的现象。同时,本发明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不占太多空间、使用方便的特点,有效提高车厢上水的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经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36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