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钝尾车辆的空气动力减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47637.1 | 申请日: | 2006-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8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申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62D35/00 | 分类号: | B62D35/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甄玉荃 |
地址: | 110136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道义***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空气 动力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钝尾车辆的空气动力减阻方法,属于汽车及钝体或不良流线体的空气动力减阻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世界范围的能源日益匮乏,唤起人们强烈的节能意识。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其保有量急剧增长,且行驶速度越来越快,作为耗能大户,汽车的减阻与节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气动阻力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当车速大于20km/h(5.6m/s)后,气动阻力急剧上升;当车速达到75km/h(20.8m/s)左右时,气动阻力将占总阻力的一半;随着车速的进一步增加,气动阻力在总行驶阻力中所占的比例将更大。钝尾物体,或者不良流线体的减阻问题一直是空气动力学领域的一个难题,这类物体的阻力大部分来自压差阻力,因此克服压差阻力就成为这类物体减阻的重要课题。
就钝体的减阻问题,各国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开发了许多种减阻新技术,如后车体上边角倒圆、后车体上部倾斜,以及在车体后部加装各种附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钝体的(压差)阻力,这些技术措施都属于被动减阻方法,因为它们不需要加入额外的能量。另一种方法是主动减阻方法,如从车内向车的底部区域内喷气,它增加了底部的压力,因而减少了车的压差阻力。行驶时,车的前部接近滞止,压力很高;而在底部区域,由于气流的分离,压力相对较低,前后压力的差就形成了压差阻力,如果将前方的“高压”气体引到相对“低压”的底部区域,则一方面提高了底部压力而降低了压差阻力,另一方面,前方的压力降低,又进一步降低了压差阻力,从而使总阻力显著降低;这就是本发明的基本思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钝尾车辆的体内适当部位(例如距车体底边6%的车高位置)开一个(通道)通孔,为均衡车体前后的压力提供一个通道,使得车体前部的“高压”气体通过这个孔流到相对“低压”的车体底部区域,这既提高了底部压力而降低了压差阻力,又使车体前部的压力降低,进一步降低了压差阻力,从而使总阻力显著降低;另外,通过使进气孔边的倒圆降低进气损失,通过设计通道出口段与车体底部的角度而控制通道出口的方向,从而控制尾涡的尺寸以减少底部阻力;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通道出口段的形状,如等截面形状、扩张型或收缩型等,以最大限度地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或最有利地改变尾涡的尺寸,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底阻。
本发明的优点是:无须消耗任何额外的动力,只需采取简单的结构措施即可显著的减少钝尾车辆的阻力,降低燃油消耗,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向视图,通道主体为矩形。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向视图,通道主体为扩张形。
图5是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表说明了计算机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说明本发明的减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照图1、图3和图5,本发明是在钝尾车辆的体内开一个通孔,为均衡车体前后的压力提供一个通道。其具体结构是:它主要由车体前部1、车体2、车体底部3、车体底边14、车体顶盖16、通道进气口4、通道主体5及通道出口段6组成。当车辆运行时,气流11相对于车体2流过,通道前部的气流11经进气口4进入通道主体5中,并从通道出口段6以一定的角度流出,流出气流12的方向(或通道出口段6的轴线方向)与车体底部3所成的夹角(以下称方向角)13可以在10°-80°之间选取。所述通道主体5的横剖面形状可以是矩形、圆形或梯形的,但是最好是矩形的,因为这样在结构布局上更容易安排;矩形通道的高度在车体高度的0.5%-7.0%之间,其横向宽度在车体宽度的50%-98%;通道主体5的位置选择应使通道进气口4位于车体前部1的高压区内(一般靠近车的下部,大约车体高度的40%以下),而通道出口段6则可以在车体底部3的下部(见图1)或上部(见图5),出口段6到车体底边14(见图1)或车体顶盖16(见图5)的距离为车体高度的1.0%-15.0%之间;通道主体5与出口段6之间的连接应当是圆滑的。通道主体5及通道出口段6的侧壁必须是光滑、密封并不漏气的。
参照图2和4,通道主体5的俯视形状可以是矩形的,也可以是从前到后逐渐扩张的,其扩张角15应当小于18°。同样,通道出口段6的俯视形状也可以是矩形的或是扩张形的,其扩张角同样应当小于18°。通道出口段(6)的横剖面形状可以是矩形、圆形或梯形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未经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76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