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锥与CCD耦合的自动对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42630.0 | 申请日: | 2006-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1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田维坚;张宏建;王耀祥;张薇;冯桂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7/00 | 分类号: | G02B7/00;G01B9/0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平 |
地址: | 710068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cd 耦合 自动 对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锥与CCD耦合的自动对准方法。
背景技术
光锥与CCD耦合器件可以提高CCD器件的成像质量,用途广泛。但由于光锥像元和CCD像元在尺寸、排列、形状上不同,像素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几何对准误差,严重地影响耦合器件的成像质量。
实时判断耦合效率,是制备光锥与CCD耦合器件的核心技术难题,国内外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我国北方夜视等公司已能生产光锥与CCD耦合器件,但产品的制备工艺、性能指标等远远落后于外国公司,只能应用于对产品成像质量要求不高的场合。国外的该类产品,如法国Thomson公司的“面阵CCD耦合成像产品”,其光锥与面阵CCD耦合器件的价格昂贵。
目前,国内制备光锥与CCD耦合器件采用的是传统制备工艺,即在光锥与CCD器件的耦合过程中,通过显微物镜观察来判断耦合位置。这种传统的耦合方式存在如下缺点:
1.采用显微镜,只能判断耦合部分的边缘是否对齐,即只能保证耦合的粘结部分在规定的范围内,并无法保证耦合器件的成像质量。
2.采用显微镜,只能粗略观测光锥及CCD平面方向的对准信息,对于光锥和CCD平面不平行、像元间排列不平行等影响耦合器成像质量的因素,则无法检测出。
3.采集的图像是人为观测、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极大,只能粗略地估计耦合效率,所以像元间的几何对准误差大。
4.不能自动、实时、准确地控制误差,耦合器的成像质量较差。
5.由于耦合器的成像是人工控制的,所以生产效率低,质量极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锥与CCD耦合的自动对准方法,其解决了背景技术中不能自动、实时、准确地控制光锥与CCD耦合的误差,耦合器件的成像质量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光锥与CCD耦合的自动对准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该方法实现步骤包括:
1)将光锥3与光电耦合器件4稳定地夹持在精密调节架10上;
2)手动粗调:
(1)手动调节透镜组2的像面,使调节透镜组2的像面与光锥3的端面重合;
(2)手动调节光电耦合器件4,使光电耦合器件4的靶面与光锥3的端面平行,并将光电耦合器件4的位置确定为粗调位置;
3)自动精调:
(1)以粗调位置为坐标原点;
(2)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11控制步进电机9,动步进电机9驱动调节光电耦合器件4,使电耦合器件4的靶面位置分别沿X、Y、Z轴方向旋转和平移;
(3)计算机控制系统11实时记录光电耦合器件4的采样图像序列及坐标位置;
(4)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11的自动对焦系统7对所采集的图像序列进行处理、分析,在图像序列中找出成像最清晰的图像,确定与之相应的光锥3与光电耦合器件4的最佳耦合位置,得到光锥3与光电耦合器件4最佳耦合位置的坐标值;
(5)计算机控制系统11用光锥3与光电耦合器件4最佳耦合位置的坐标值反馈控制步进电机9,步进电机9驱动光电耦合器件4,使光电耦合器件4与光锥3耦合对准;
4)用光学粘接剂将光锥3与光电耦合器件4粘合,完成耦合。
上述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11的自动对焦系统7对所采集的图像序列进行处理、分析,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采用罗伯特算子的图像处理算法;
2)确定罗伯特算子的检测结果f;
3)对采集及图像序列进行处理、分析,在图像序列中找出成像最清晰的图像,得到最佳耦合位置坐标值。
上述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11的自动对焦系统7对所采集的图像序列进行处理、分析,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采用索伯尔算子的图像处理算法;
2)确定索伯尔算子的检测结果f;
3)对采集及图像序列进行处理、分析,在图像序列中找出成像最清晰的图像,得到最佳耦合位置坐标值。
上述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11的自动对焦系统7对所采集的图像序列进行处理、分析,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采用罗伯特算子与索伯尔算子相结合的图像处理算法。采用该算子融合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光锥3与电耦合器件4耦合的准确度最佳。
2)确定罗伯特算子的初始检测结果f1,索伯尔算子的初始检测结果f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26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