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功率充电电池制作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32432.6 | 申请日: | 200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5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杨书胜;王旭;周建明;钟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科力远高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28 | 分类号: | H01M10/28;H01M10/30;H01M4/64;H01M4/24;H01M4/62;H01M4/38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魏国先 |
地址: | 413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率 充电电池 制作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功率充电电池制作工艺,具体涉及一种高功率镍氢充电电池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危机的空前重视,极大地促进了环保可充电电池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可充电电池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体现在对可充电电池功率的输出上,要适应电动工具的要求就必须降低充电电池的内阻,实现充电电池的大电流放电,为实现这项性能,现有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正负极用镍片进行面焊;正负极用多个极耳进行集流;正极采用面焊,负极用金属网进行点焊等。但以上方法都要用到负极面焊或点在钢壳底部,负极汇流效果均不理想,接触电阻大,工作时发热,而且就增大了制作工作量和生产成本,甚至破坏电池的外观,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和输出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通过对活性材料的选择、正负集流结构的优化、极组结构的改进、实现内阻小、比功率高、满足电池大电流放电要求的高功率充电电池制作工艺。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高功率充电电池制作工艺,包括正极、负极、隔膜,正、负极填充活性物质,钢壳内并注入电解液,正极在制作过程采用泡沫镍作基体材料,正极集流结构由正极基体泡沫镍、镀镍或纯镍上集流盘连接构成,负极采用多孔金属网作基体材料,钢壳内底点焊带孔毛刺镀镍片下集流盘,下集流盘上放置泡沫镍或泡沫铜垫片,负极下压与垫片、下集流盘、钢壳连接构成负极集流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正极上边留有一定宽度的泡沫镍不填充活性物质,负极下边为锯齿边。
上述技术方案中,正极、隔膜、负极卷绕时,正、负极错开,有活性物质面用隔膜进行相对应隔开。
上述技术方案中,正、负极容量比为1∶1.3~2.1。
上述技术方案中,正极活性物质包括正极添加剂、正极球形氢氧化亚镍,负极活性物质包括负极合金粉。
上述技术方案中,正极添加剂为Y2O3、Er2O3和Ca(OH)2中的至少一种,负极合金粉采用低钴动力型合金粉。
本发明归结有以下两点:
1、改善结构
传统动力型Ni-MH电池一般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多极耳,一种是端面焊,实验证明,端面焊电池的内阻及比功率优于多极耳方式,而端面焊电池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负极端面焊、正极多极耳,另一种是正负极均采用端面焊。不管是哪一种,其负极的汇流结构均不理想,因为即使是采用端面焊的负极,其端面虽然焊得很好,但与钢壳的接触部位只能通过一个细长的焊针点焊在钢壳底上,从而很难保证良好的汇流条件,因接触电阻大而发热就在所难免了。本发明超大功率Ni-MH电池采用独特的汇流结构,正负极片均以端面形式与正极(顶盖)、负极(钢壳底)直接接触,从而保证电池的内阻足够小。
2、合理配方
为了提高放电平台、增加比功率、改善电池高温性能,我们采用高温动力合金粉(如金峰航高温动力合金粉或厦钨高温动力合金粉等)和优质的大功率Ni(OH)2粉(如河南科隆或江门长优功率型Ni(OH)2粉等),同时添加适量导电(如亚钴或镍粉等),对电池高温性能及放电平台大有好处。另外经过大量试验,我们选择了合理的钾、钠、锂三元电解液配方及透气性优良的隔膜(如日本三菱、NKK、德国FS系列、英国SciMaT系列等)。实践证明,此类配方,10C放电中位电压比普通配方高40-60mV。
因此,本发明结构优化,制作简单,满足电池大电流放电要求,内阻小,比功率高,改善了电池高温性能,电池安全性能好,输出功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正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负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正、负极、隔膜、卷绕针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电池组装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5为上集流盘平面示意图
图6为下集流盘平面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测试数据表
附图标注说明;
1——正极 2——负极 3——泡沫镍基体
4——活性物质面 5——锯齿边 6——隔膜
7——卷绕针 8——上集流盘 9——下集流盘
1 0——泡沫镍或泡沫铜垫片 11——钢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科力远高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湖南科力远高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324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农用三轮车前轮制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污水再利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