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防滑控制系统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610021215.7 | 申请日: | 2006-06-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8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 发明(设计)人: | 宋明;陈伟;夏承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W10/08 | 分类号: | B60W10/08;B60W10/18;B60W30/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创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向武桥 |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防滑 控制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是关于一种电动汽车的防滑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ABS和ASR已经成为逐步成为汽车上的标准配置,ABS和ASR 的共同目标就是将车轮滑移率限制在一定的可以接收的范围之内,以保证 车辆良好的行驶性能。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就是汽车制动防抱死 系统,主要通过控制调节制动管路的压力,防止车轮在车辆制动过程中发 生抱死的危险工况,可以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ASR(Anti-Slip Regulation) 是汽车驱动防滑系统,通过调整车辆的动力输出,充分利用路面附着率, 达到增强驱动能力和操纵稳定性等效果。ASR通常有三种控制方式:控制 输出扭矩、控制制动力或两者联合控制。但是,现有的ABS和ASR都是 针对由发动机驱动的汽车,而不能对电动汽车进行防滑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 提高电动汽车的防滑能力、增加电动汽车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电动汽车防滑 控制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电动汽车防滑控制系 统包括用于实时检测各车轮转速的轮速传感器、用于对各车轮进行制动的 车轮制动器、用于驱动汽车运动的电动机及ABS/ASR集成控制单元,各 车轮制动器、各轮速传感器及电动机均与ABS/ASR集成控制单元连接, 该ABS/ASR集成控制单元接收到加速信号时,其根据车轮滑移率的大小 调整电动机的输出扭矩进而将该车轮的滑移率控制为0.2;该ABS/ASR集 成控制单元接收到制动信号时,其根据车轮滑移率大小调整车轮制动器的 制动力,进而将该车轮的滑移率控制为0.2。
该电动汽车防滑控制方法包括如下进程:
当ABS/ASR集成控制单元接收到加速踏板输入的加速信号时,该集 成单元根据轮速传感器检测的轮速计算出车轮的滑移率,并根据该滑移率 调整电动机的输出扭矩,进而将该车轮的滑移率控制为0.2;
当ABS/ASR集成控制单元接收到制动踏板输入的制动信号时,该集 成单元根据轮速传感器检测的轮速计算出车轮的滑移率,并根据该滑移率 调整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进而将该车轮的滑移率控制为0.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ABS/ASR集成控制单元根据滑移率实时 调整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或电动机的输出扭矩,可以有效降低车轮制动/ 驱动时的滑移率,降低电动汽车起步和加速时的滑移率,提高了电动汽车 的加速性能,提高了车辆行驶稳定性,尤其车速较高时,避免车辆失稳, 也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爬坡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动汽车防滑控制系统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电动汽车防滑控制系统包括轮速传感器、车轮制 动器、电动机及ABS/ASR集成控制单元。电动汽车的各个车轮6、8、11、 13上均安装有轮速传感器41、42、51、52,该轮速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对 应车轮的转速。电动汽车的各个车轮上均设有车轮制动器7、9、10、12, 该车轮制动器用于对所在车轮施加制动力。电动机2由动力电池1供电, 其驱动左、右前轮8、6转动。该ABS/ASR集成控制单元3集成有ABS 和ASR控制程序。各轮速传感器的输出端接该ABS/ASR集成控制单元, 该集成控制单元的输出端接各车轮制动器和电动机,且该集成单元还接收 加速踏板和制动踏板输入的信号。
当踩下制动踏板15进行制动时,ABS/ASR集成控制单元接收该制动 踏板输入的制动信号,此时ABS工作,而ASR则空置;当起步或加速时, 踩下加速踏板14,此时,ASR工作而ABS空置。当进行制动时,即ABS 工作时,该ABS/ASR集成控制单元控制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力;当起步或 加速时,即ASR工作时,该ABS/ASR集成控制单元控制电动机的输出扭 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12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