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甲苯一步催化氧化制备甲基苯酚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021200.0 | 申请日: | 2006-06-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2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 发明(设计)人: | 胡常伟;钟永科;李桂英;祝良芳;童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C39/07 | 分类号: | C07C39/07;C07C37/6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舒启龙;肖友发 |
| 地址: | 610064***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苯 一步 催化 氧化 制备 甲基 苯酚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催化氧化制备甲基苯酚的方法。
二背景技术
甲基苯酚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分为邻甲基苯酚、对甲基苯酚和间甲基苯酚,均广泛应用于化工染料和医药卫生等领域。
天然的甲基苯酚来源于煤焦油的分离,但工艺复杂且产量有限,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工业上发展了多种制法,主要是:甲苯磺化碱熔法、重氮化水解法、甲苯氯化水解和苯酚烷基化法等(杨华,甲基苯酚的开发与市场前景,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5,(8):25-29;吕咏梅,邻甲基苯酚的生产与发展,浙江化工,2002,(33):31-32)。这些方法的主要制备过程和存在的缺点是:1)甲苯磺化碱熔法是通过浓硫酸与甲苯反应,产物再与熔融的烧碱反应制得甲基苯酚,因此污染重、设备腐蚀大;2)重氮化水解法是将邻甲苯胺在硝酸中重氮化水解得甲基苯酚,污染重、设备腐蚀大,同时,邻甲苯胺又是用混酸(硫酸+硝酸)与甲苯反应后,再经还原而来,同样存在污染重、设备腐蚀大;3)甲苯氯化水解法是用氯气与甲苯反应,再在高温下与熔融烧碱反应制得甲基苯酚,存在产物质量不高、污染大、设备腐蚀严重等问题;4)苯酚的烷基化法,是以苯酚和甲醇为原料,以金属氧化物为催化剂,在400℃左右的气相条件进行,对反应装置的要求高,且需要氮气保护,联产2,6-二甲基苯酚(刘智友,王晓光,熊前政等,工业催化,2000,8(1):38-42)。
文献(季东,闫亮,任通,索继栓;分子催化,18(3):198-202)以FeZSM-5为催化,N2O为氧化剂,甲苯为原料,在400℃,甲苯∶N2O为1∶4,空速为8000mL·h·g的条件下催化氧化甲苯制备甲基苯酚,得到12.6%的甲苯转化率,生成甲基苯酚的选择性为33.0%。
文献(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2004,215:81-87)采用铁离子与含氮配体形成的配合物为催化剂(未进行负载),以H2O2为氧化剂,甲苯为原料,1∶1体积比的乙腈与二氯甲烷为反应介质,在20℃下,一步催化氧化甲苯得甲基苯酚,产物中甲基苯酚选择性为62%,需要大量过量的甲苯(催化剂/H2O2/甲苯=1/20/3000),因此甲苯的转化率很低;因为没有固载催化剂,催化剂分离难。
文献(Daniele Bianchi et al.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2002,2004-2005:419-424)报道,在37℃下,以溶解的Fe2SO4为催化剂,以H2O2为氧化剂,甲苯为原料,以油水混合物为反应介质(下层水相由Fe2SO4、CF3COOH、H2O2等组成,上层油相由甲苯与乙腈组成,反应时通过高速搅拌使油水混合接触得以反应),4.0小时后反应完成,停止搅拌,油水分离,上层油中主要为产物,下层水中主要为催化剂,生成甲基苯酚的选择性为65%,油中的催化剂难以分离出来,甲苯的转化率约为5%左右。
文献(Hassan Hosseini Monfared et al,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2004,217:161-164)报道,使用Al2O3负载Fe3+为催化剂,搅拌条件下,以乙腈为溶剂,以H2O2为氧化剂,60℃下反应,甲苯转化率达为22%,甲基苯酚的收率为16%,甲基苯酚的选择性为72.6%,反应需要搅拌,30℃时反应很难进行。
活性炭是除分子筛和氧化铝之外,第三个具有高比表面的优良载体,此外,活性炭还具有的特点是:1)价廉、易得;2)对铁、铜等各种金属离子有很强的吸附力,已用于吸附脱除或回收铁、铜等各种金属离子;3)活性炭表面有各种基团,已经证明:这些基团在活性炭的各种功能中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4)活性炭本质上是亲油的,对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对芳香烃类具有很强的吸附。
三发明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12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