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制动中的制动力建立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20895.0 | 申请日: | 2006-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4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胡庚伟;王京彪;王汝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8/26 | 分类号: | B60T8/26 |
代理公司: | 深圳创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俊斌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制动 中的 建立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控制方案。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新技术在量产车辆上的应用,使得人类的出行活动更加方便和安全。汽车制动系统是汽车上的重要功能系统,是乘客及其财产的安全最主要保障,制动性能是汽车主要性能之一,它关系到行车安全性,评价一辆汽车的制动性能最基本的指标是制动加速度、制动距离、制动时间及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汽车上的制动系统由最初的四轮鼓式制动器配置,发展到前盘后鼓成为基本配置。到现在,四轮盘式制动器、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已经逐渐成为主流配置。ABS模块中通过开启电磁阀,实现各制动管路的通断,防止车轮被锁死,保证制动的稳定性。
汽车制动过程中,前轮承受更大的载荷,为实现良好的制动效果,同时考虑到汽车的稳定性,应优先利用前轮制动力,所以汽车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把前轮制动力设计得比较大,后轮则相对较小。对于四轮盘式制动系统,前轮轮缸设计成比后轮轮缸大,轮缸工作面积大,可以施加更大的制动力。但是,汽车制动时,在制动管路压力从零开始上升的过程中,由于后轮轮缸相对较小,制动液工作体积也较小,在主缸制动液向轮缸分配过程中,后轮制动压力更容易建立,上升速度更快,使得前轮制动压力上升相对迟滞。而制动需求主要通过前轮实现,前轮不能及时建立压力,制动效能就不够好。而后轮压力建立过快过大,将对车辆安全性带来隐患,尤其是在比较恶劣的路面状况下,后轮压力过大,影响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可能产生难以预测的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制动更为有效、稳定性更佳的制动力建立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机动车制动中的制动力建立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控制系统接收到制动指令时,前轮制动管路处于连通状态,后轮制动管路处于关闭状态,主缸向前轮制动管路输送制动压力,前轮轮缸压力开始建立;控制系统同时计时,达到设定的迟滞时间时,连通后轮制动管路,主缸向前轮制动管路输送制动压力,后轮轮缸压力开始建立;前后轮制动压力同时增加,上升至制动所需的压力。
上述的制动力建立控制方法,所述前轮制动管路、后轮制动管路处于常通状态,控制系统接收到制动指令时,输出控制信号,关闭后轮制动管路。
上述的制动力建立控制方法,所述关闭后轮制动管路的具体步骤包括:制动踏板被踩下时,制动踏板触发开关输出信号给ABS模块的控制器(ECU),ECU输出信号,执行器激励ABS模块内通向后轮的电磁阀,电磁阀关闭通向后轮制动器的管路。所述后轮轮缸压力建立具体步骤包括:ABS模块的ECU发出连通后轮管路的信号,停止激励通向后轮管路电磁阀,后轮制动器管路连通,制动液进入后轮轮缸,后轮轮缸压力相应地建立起来。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方案,带来如下的有益效果:
利用本发明的方法的汽车制动时,在制动管路压力从零开始上升的过程中,通过对制动力的建立过程进行控制,使前轮轮缸压力的建立时间相对于后轮提前,经过一预先设定的迟滞时间后,后轮轮缸压力开始建立,保证了前轮能及时准确地响应制动要求,这样就避免了后轮压力上升过快过大而影响车辆制动、行驶的稳定性,消除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安全隐患,实现了良好的制动效果,保证制动的稳定性、安全性。
本方法只对制动压力从零开始迅速上升的这一短暂过程控制,不同于传统的制动力分配控制中对整个制动过程的控制,因此可以和机动车原有控制方案直接兼容,在现有的控制方案中结合本发明的控制方案。
本方法中,对制动力建立的控制,可以通过能实现控制前后制动管路压力功能的系统来实现,例如可以利用汽车上现有的ABS模块,易实现、简单有效、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简化的汽车制动系统模型图。
图2是结合ABS模块后的制动系统结构图。
图3是一次制动力建立控制流程图。
1为制动踏板,2为制动踏板触发开关,3为ABS模块,4、5为两前轮制动器,6、7为两后轮制动器,18为主缸,22、24和26为电磁阀,42前轮轮缸,44后轮轮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该方法的实施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08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