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芯片荧光检测扫描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2218693.X | 申请日: | 2002-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5216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0 |
| 发明(设计)人: | 陆善新;陈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朗珈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芯片 荧光 检测 扫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芯片荧光图像的采集装置,用于生物芯片上荧光图像的扫描检测。
技术背景:
本实用新型作出以前,在已有技术中,美国Affymetrix公司的AffymetrixTM生物芯片荧光检测装置(Thane Kreiner发表于《American laboratory》杂志,1996年3月,第39-43页)。该装置主要由Ar+激光器、快门、第一转向镜、激光谱线滤光镜、分色镜,第二转向镜、聚焦扫描头、芯片支架、激光强度探测器、滤光片组、消色差镜、针孔和光电倍增管组成激光激发光路和荧光接收光路。
其工作过程为:Ar+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经快门、第一转向镜和激光谱线滤光镜后,以单色光射向分色镜,分色镜对激光束全反射,而让荧光透过。该光束被分色镜反射到第二转向镜,经反射进入聚焦扫描头并被聚焦于芯片支架上的生物芯片表面。在入射激光束激发下,生物芯片上的荧光物质将发出荧光。荧光经聚焦扫描头和第二转向镜到达分色镜,荧光透色分色镜、滤光片组、消色差镜、针孔和光电倍增管,最终被转换成与荧光强度成正比的电信号。由生物芯片反射和散射回来的激光被分色镜反射回去,不会到达光电倍增管。为了获得整个芯片上的二维荧光图像,聚焦扫描头需作水平运动,而芯片支架则作垂直运动。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1、体积大,功耗高。由于采用了电光转换效率极低的Ar+激光器,其寿命短,体积大,发热量大,需要强制冷却,不利于整机的小型化;且制造成本高,不利于推广使用;2、检测速度慢,工作效率低。由于采用一种激光器,所以只能获得一种荧光物质的图像;为了获得生物芯片上的数种荧光物质的荧光图像,必须使用多台采用多种相应激光器的扫描检测装置。而且该装置一次只能检测一个生物芯片上的一种荧光物质的荧光图像。3、检测准确性差。由于为了获得生物芯片上的二维荧光图像,必须使聚焦扫描头和芯片支架分别作相互垂直的线性运动,而且聚焦扫描头和芯片支架是分离的。这种运动很难达到高稳定性与高速度,整个装置易产生失调和离焦等问题,因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为生物芯片荧光检测提供一种体积小、成本低、检测效率高、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生物芯片荧光检测扫描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主要包含激光激发光路,荧光接收光路及放置生物芯片的平台。在激光激发光路上,支架6上装有绿光固体激光器1和红光半导体激光器2,沿着绿光固体激光器1和红光半导体激光器2发射的激光束前进方向上,依次装有合光棱镜3、中空全反镜4、激光聚焦镜7,激光束经合光棱镜3到达同光路后,穿过中空全反镜4中心的通孔5,经激光聚焦镜7后激光束被聚焦于生物芯片8上,生物芯片8安装在平台9上,平台9与平台10间装有导轨11。在荧光接收光路上,生物芯片8发出的荧光经激光聚焦镜7准直后,由中空全反镜4反射到荧光分色镜16,荧光分色镜16装在支架6上,经荧光分色镜16荧光光路分成两路,一路由荧光分色镜16反射后,经滤光片15、共焦镜14、针孔13,到达光电倍增管12,滤光片15、共焦镜14、针孔13,光电倍增管12依次装在支架6上。另一路透过荧光分色镜16后,经滤光片17、共焦镜18、针孔19,最后到达光电倍增管20,滤光片17、共焦镜18、针孔19,光电倍增管20同样依次安装在支架6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朗珈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朗珈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186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户外低压无功功率补偿电流检测装置
- 下一篇:动滑动摩擦因数测试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