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荧光灯及照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2140763.0 | 申请日: | 2002-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399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26 |
发明(设计)人: | 泉昌裕;畠山圭司;中岛康雄;森川和人;直木庄司;依藤孝;宇贺神理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J61/46 | 分类号: | H01J61/46;H01J61/35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灯 照明 装置 | ||
1.一种荧光灯,其特征在于:具备由玻璃泡构成的透光性放电容器和;
含有主要由焦磷酸锶(Sr2P2O7)构成的平均粒径为1.0μm以上的高反射率非发光物质粒子来形成,并且配置于几乎整个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面侧的膜厚3~25μm的非发光物质膜和;
以三波长发光形荧光体粒子为主体构成,并且配置于几乎整 个非发光物质膜内面侧的膜厚30μm以下的荧光体层和;
配置成在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部能够发生放电的一对电极和;
封入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部的放电介质。
2.一种荧光灯,其特征在于:具备由玻璃泡构成的透光性放电容器和;
通过主要由焦磷酸锶(Sr2P2O7)构成的平均粒径为1.0μm以上的高反射率非发光物质粒子及平均粒径为10~100nm的γ氧化铝微粒子形成,并且配置于几乎整个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面侧的膜厚3~25μm的非发光物质膜和;
以三波长发光形荧光体粒子为主体构成,并且配置于几乎整个非发光物质膜内面侧的膜厚30μm以下的荧光体层和;
配置成在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部能够发生放电的一对电极和;
封入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部的放电介质。
3.一种荧光灯,其特征在于:具备由玻璃泡构成的透光性放电容器和;
配置于几乎整个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面侧的紫外线吸收膜和;
含有主要由焦磷酸锶(Sr2P2O7)构成的平均粒径为1.0μm以上的高反射率非发光物质粒子来形成,并且配置于几乎整个透光性放电容器紫外线吸收膜的内面侧的膜厚3~25μm的非发光物质膜和;
以三波长发光形荧光体粒子为主体构成,并且配置于几乎整个非发光物质膜内面侧的膜厚30μm以下的荧光体层和;
配置成在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部能够发生放电的一对电极和;
封入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部的放电介质。
4.一种荧光灯,其特征在于:具备由通过加热软化,并通过弯曲加工形成为非直管形状的玻璃泡构成的透光性放电容器和;
含有主要由焦磷酸锶(Sr2P2O7)构成的平均粒径为1.0μm以上的高反射率非发光物质粒子来形成于弯曲加工前的玻璃泡内面,并且配置于几乎整个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面侧的膜厚3~25μm的非发光物质膜和;
以三波长发光形荧光体粒子为主体构成,并且在玻璃泡弯曲加工前配置于几乎整个非发光物质膜内面侧的膜厚30μm以下的荧光体层和;
配置成在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部能够发生放电的一对电极和;
封入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部的放电介质。
5.一种荧光灯,其特征在于:具备由玻璃泡构成的透光性放电容器和;
配置于几乎整个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面侧的透光性导电膜和;
含有主要由焦磷酸锶(Sr2P2O7)构成的平均粒径为1.0μm以上的高反射率非发光物质粒子来形成,并且配置于几乎整个透光性导电膜的内面侧的膜厚3~25μm的非发光物质膜和;
以三波长发光形荧光体粒子为主体构成,并且配置于几乎整个非发光物质膜内面侧的膜厚30μm以下的荧光体层和;
配置成在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部能够发生放电的一对电极和;
封入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部的放电介质。
6.一种荧光灯,其特征在于:具备由玻璃泡构成的透光性放电容器和;
配置于几乎整个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面侧的透光性导电膜和;
含有主要由焦磷酸锶(Sr2P2O7)构成的平均粒径为1.0μm以上的高反射率非发光物质粒子来形成,并且含有碱金属氧化物及碱土金属氧化物中至少一种的微粒子0.05~10重量%,配置于几乎整个透光性导电膜的内面侧的膜厚3~25μm的非发光物质膜和;
配置于几乎整个非发光物质膜内面侧的荧光体层和;
配置成在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部能够发生放电的一对电极和;
封入透光性放电容器内部的放电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未经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4076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形成装置
- 下一篇:抛光组合物及使用它的抛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