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02118560.3 | 申请日: | 2002-03-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375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23 |
| 发明(设计)人: | 奥村秀树;大泽明彦;伊野孝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744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永刚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的在沟槽内埋置栅极电极、将该沟槽的侧面作为沟道区域的纵向型功率MOSFET的栅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将栅极电极埋置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的沟槽内、将该沟槽的侧面作为沟道区域的纵向型功率MOS晶体管(下面叫作UMOS)的结构为:具有埋置有多晶硅等构成的栅极电极的多个沟槽,该沟槽之间的间距大约是2.3~3.0微米左右。
图1是表示现有的沟槽接触型的UMOS的剖面图,图2是其平面图。沿着图2的I-I线部分的剖面图为图1。半导体衬底101例如使用p型硅衬底。半导体衬底101的表面区域上形成掺杂n型杂质的n基极区域102。n基极区域102上形成成为半导体衬底101的主面的p源极区域103。未形成这些区域的半导体衬底的背面侧的区域为p漏极区域101’。
从半导体衬底101的主面向内部形成多个沟槽110。沟槽110从形成p源极区域103的主面到达p漏极区域101’的规定深度处。沟槽110侧壁上例如形成通过热氧化形成的氧化硅膜等的栅极绝缘膜104。
该栅极绝缘膜104从沟槽110侧壁开始在沟槽周围的半导体衬底101的主面上延伸,其延伸部分从沟槽110的开口端到前端部分的距离d为0.4~0.5微米左右。
栅极绝缘膜104覆盖的沟槽110中埋置多晶硅等构成的栅极电极105。该多晶硅栅极105的表面与半导体衬底101的主面大致为相同水平。多晶硅栅极105的表面和栅极绝缘膜104的表面层叠形成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膜等的层间绝缘膜106。另外半导体衬底101的主面上在沟槽110之间形成贯通层间绝缘膜106到达基极区域104的开口107。
开口107位于沟槽110之间,如图2所示,在半导体衬底101的主面上配置成多个岛状。各沟槽110内埋置的多晶硅栅极105被布线(未示出)为彼此电连接,与在半导体衬底101主面上形成的栅极引出电极105a电连接。
在上述状态下,半导体衬底101的主面除开口107和栅极引出电极105a外都由层间绝缘膜106覆盖。层间绝缘膜106上形成源极电极108以与栅极引出电极105a电绝缘。
源极电极108与也埋置在开口107内部并在开口107内部露出的源极区域103和基极区域102电连接。源极电极108例如由铝构成,与源极区域103和基极区域102连接的部分上中间插入势垒金属层(未示出)。半导体衬底101的背面形成与漏极区域101’电连接的漏极电极109。
但是,该结构中,为确保多晶硅栅极105和源极电极108之间的绝缘,以及为确保曝光技术的配合偏差裕量,蚀刻层间绝缘膜106形成开口107时,在从沟槽110的开口端到开口107的一端之间维持距离。即,该部分不蚀刻去除其下面的栅极绝缘膜104和层间绝缘膜106而残留下来。并且,该部分残留宽度为0.4~0.5微米左右。该部分是上述延伸部分,沟槽110的开口端到延伸部分的前端部分的距离d与源极电极108和多晶硅栅极105之间的绝缘距离相当。
这样,该结构中,层间绝缘膜106的剩余宽度d对于沟槽110的开口宽度在单侧形成0.4微米以上的宽度。源极基极引出电极108因埋置在半导体衬底101内形成,故需要将其开口宽度设为至少0.8微米以上。
从以上条件看,现有的方法中,考虑沟槽的单元间距以2微米为界限,往该值以上缩小变得困难。因此,期望实现一种可充分收缩单元间距的间隔、以沟槽侧面为沟道的纵向型功率MOSFET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85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