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供格状阵列封装元件用的槽座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01279553.4 | 申请日: | 2001-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5109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11 |
| 发明(设计)人: | 钱家錡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3/00 | 分类号: | H01L23/00;H05K1/18;H05K3/30 |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培坤,陈红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格状 阵列 封装 元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槽座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供格状阵列封装元件用的槽座结构。
背景技术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进行封装而形成封装元件,而在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发展中,格状阵列(Grid Array,简称GA)封装是极具潜力的发展型态,例如球格阵列(Ball Grid Array,简称BGA)、覆晶(Flip Chip)球格阵列及平格阵列(Land Grid Array,简称LGA)封装。集成电路封装的目的,就是借由各类封装材料从外部保护集成电路,以便使集成电路搭载于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上,并达到信号传递及散热的功能。因此为了配合集成电路及印刷电路板的接合方式,于是产生了各种的集成电路封装形式。
目前集成电路封装接着方式从接脚插入型(Pin Through Hole,简称PTH)己大幅往表面粘着型(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简称SMT)发展,以加速零件的组装效率,所谓的接脚插入型,即是集成电路外面的引脚是必须利用插件的方式,才能将集成电路插入印刷电路板结合,再焊接于印刷电路板。而所谓的表面粘着型,即是利用高温时将集成电路焊接于印刷电路板表面而结合在一起,不须利用引脚插件。而在表面粘着型的趋势上,也渐从原先的基座型部分另外发展出裸晶(Bare Chip)型的应用,可达到体积小及重量轻的目的。若以承载及连接方式来区分,也由绝大多数应用导线架(Lead Frame)的脚接点产品,借由焊线(Wire Bond)的连接型态,另行发展出由基板(Substrate)或本身上使用凸块以增加脚接点数目的方式。
为了追求封装的高密度化,封装型态已从周边脚接点封装(Peripheral Lead Package)走向面积阵列封装(Area Array Package),便是以低封装成本为发展目标,并获得更大的封装间距及更高的脚接点数目,而提升封装合格率,于是QFP(Quad Flat Package)渐被球格阵列及平格阵列所取代,而TCP(Tape Carrier Package)则转进为覆晶的封装。
请参考图1A,其绘示传统的覆晶平格阵列封装的剖面结构图。在图1A中,封装元件100包括集成电路102及基板104等。集成电路102中的含有I/O接合点的顶面朝下,借由凸块106的接合,使得集成电路102的I/O接合点与基板104相互接成一体,并且灌胶于凸块106的周围,形成介层封胶(Underfill)107,用以保护集成电路102的I/O接合点及凸块106的电连接。基板104进一步包括:第一防焊层(Solder Mask)108、第二防焊层110及导通孔(Via)112。集成电路102位于第一防焊层108上。在第二防焊层110的凹下处,电镀上镍/金(Ni/Au)接合点114,且有规律秩序地如方阵般排列,即所谓的覆晶平格阵列封装形式;若植入锡球(未标示)于镍/金接合点114上,形成凸起的锡球(未标示)于第二防焊层110上,即所谓的覆晶球格阵列封装形式。导通孔112位于第一防焊层108及第二防焊层110之间,用以连接凸块106及镍/金接合点114,扮演传送电信号的桥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795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滚动电车弓触头
- 下一篇:具有加密功能的数码音乐播放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