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发动机进气离心式分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47581.5 | 申请日: | 2001-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4980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发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发荣 |
主分类号: | B60K13/02 | 分类号: | B60K13/02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行健 |
地址: | 650200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离心 分离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离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机动车辆发动机进气道的离心式分离装置。
(二)背景技术:对于汽车,特别是轿车,由于自身构造的原因,车身过低,这导致发动机进气管道也相对较低,因而在雨天路面积水较深,或汽车所经过的路面积水较深时,汽车发动机由于进排气不畅,往往导致发动机熄火,更严重的由于有水进入到发动机汽缸内部,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进而使得在压缩行程当中的曲柄连杆受力变形,严重损伤了发动机以致最终报废。汽车用户的损失较为严重。
申请号为96225155.0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布了一种用于桑塔纳、奥迪100型汽车上的气水分离装置,它由壳体、进气管、排气管、过滤网、排污口和污阀构成,在壳体顶部至壳体下部设进气管,在壳体上部设排气管,在壳体内设两层或多层过滤网,在壳体底部设有排污口,排污口处设有排污阀。该装置的缺点是过滤、分离效率低;当汽车发动机在大功率状态下工作,难以保证所需进气量;此外体积过于庞大,不能满足汽车紧凑设计的要求。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离效率高,体积小,能满足汽车发动机在任何功率状态下对进气量需求的车用发动机进气离心式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一进气管道的一端口设有一轴流进气风扇,于进气风扇后方靠近风扇的进气管道壁上设有能联动开启和闭合的多个小排放门,小排放门与小排放门动作电机传动联结。为了能实现进气风扇和小排放门自动工作,最好进气风扇电机和小排放门动作电机均与车载蓄电池通过包括水探测传感器的控制电路联接。水探测传感器最好为2个。水探测传感器可以由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电极组成。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中进气管道不带进气风扇一端的管口与发动机进气口紧固联结,水探测传感器紧固于机动车的车身底盘或/和发动机底盘上。小排放门与小排放门动作电机最好通过传动蜗杆和蜗杆传动齿轮而传动联结。由包括水探测传感器的控制电路來控制电机的供电通断状态,为现有技术,本专业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功用是:其一,当有水进入时,高速旋转的进气风扇使得水与空气的混合体形成涡流,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紧贴进气管道内壁运动,当运动到打开的小排放门处时,水由小排放门排出进气管道,而余下的空气则继续沿着进气管道向前运动,直至输送到发动机的燃烧室,实现了空气与水的分离,为发动机提供干爽的空气;其二,在外界有较多的飞扬在空气中的外来物(如飞虫、沙石粒等),该装置也可以提供外来物的分离,为发动机提供洁净的空气;其三,正常情况下,打开工作风扇,可以起到类似涡轮增压的作用,加大发动机的进气量,从而对促进发动机汽缸内燃气的充分燃烧、提升发动机的的动力性能起到积极作用。以上三方面都可为发动机提供保护,提升发动机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分离效率高效果好,结构简单紧凑,进气量大。
(四)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D-D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5所举例说明的实施例。进气管道1的一端口设有一轴流进气风扇2,于进气风扇2后方靠近风扇2的进气管道壁上设有能联动开启和闭合的多个小排放门3,小排放门3与小排放门动作电机4通过传动蜗杆5和蜗杆传动齿轮6而传动联结,进气风扇电机7和小排放门动作电机4均与车载蓄电池通过两个水探测传感器8和9控制电联接。图中10为联接螺栓,11为联轴器,12为风扇支撑盘支架,13为风扇支撑盘,14为小排放门万向连接杆,15为万向连接杆接头,16为万向连接头,17为小排放门开度极限位置电门,18为小排放门关度极限位置电门,28为小排放门开度极限位置指示杆,29为小排放门关度极限位置指示杆。水探测传感器8和9分别安装在车身底盘和发动机底盘上。水探测传感器8和9各自分别由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电极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发荣,未经张发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75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