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发电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119368.9 | 申请日: | 2001-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353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12 |
发明(设计)人: | 大田淳朗;生井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P9/00 | 分类号: | H02P9/00;H02J7/14;H02K1/27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发电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将多相交流发电机的输出电流整流并用调节器控制为规定电压的车辆用发电控制装置,特别是各相被同等调节的车辆用发电控制装置。
把多相交流发电机的输出电流用整流电路整流,用调节器控制为规定电压再向电池组充电的发电机控制,例如,在实开昭53-57220号公报中公开过。在这样的发电控制中,当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超过规定的调节电压时,上述调节器控制整流电路使全部相接地,成为所谓的调节状态,从调节状态的复位对每个相都被进行,各相的相电流在过零时依次从上述接地状态解放。
图12是表示由原有的调节器进行调节的信号波形图,在此,对从3相(U,V,W)交流发电机中输出的各相电流进行调节,以使电池组电压VB不超过规定的调节电压Vreg。
在t0时刻,当电池组电压VB达到调节电压Vreg时,与此同时全部相U,V,W被调节(接地),之后,在t1时刻,当U相电流过零时,该U相从调节状态复位。之后,在t2时刻,当V相电流过零时,该V相从调节状态复位。最后,在t3时刻,当W相电流过零时,该W相从调节状态复位。
之后,在t4时刻,当电池组电压VB再次达到调节电压Vreg时,U,V,W全部相同时被调节(接地),之后,从相电流最先过零的相开始,顺次与上述相同地从调节状态复位。
在此,当各相电流根据发电机的输出周期和用电负荷在图示的时间过渡时,即使在下一个调节周期中,由于在t5时刻U相电流最先过零,所以各调节周期的复位开始相相同。其结果,在图示例中,由于通常最后复位的W相的调节期间比其它相较长且发热量多,存在着各相的发热量不均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各相同等调节的车辆用发电控制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发电控制装置具有把多相交流发电机的各相在第1规定时间成为调节状态,之后使各相顺次从调节状态复位的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节器使在各调节周期中的最先从调节状态复位的复位开始相在本次和下一次中不同。
根据上述的特征,可以使本次调节周期和下一次调节周期中的复位开始相不同。因此,可以防止特定相的调节时间比其它相的调节时间长,即各相可以同等地调节。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小型机动二轮车的全体侧视图。
图2是图1的摆动单元的沿曲轴的剖面图。
图3是在垂直于启动装置兼发电机(永磁式旋转电动机)的回转轴(曲轴)的面上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4是图3的侧剖视图。
图5是转子轭铁的俯视图。
图6是转子轭铁的侧视图。
图7是转子轭铁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启动装置兼发电机控制系统方框图。
图9是表示图8的ECU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图8的调节器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调节器的动作波形图。
图12是表示原有的调节器的动作的波形图。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车辆用发电控制装置的小型机动二轮车的全体侧视图。
车体前部和车体后部由低的踏板部4连结,成为车体骨格的车架大致由下管6和主管7构成。燃料箱和收纳盒(全未图示)由主管7支持,在其上方配置车座8。
在车体的前部,设置轴支在转向头5上并设在其上方的把手11,在其下方延伸出前叉12,在前叉12的下端轴支着前轮FW。把手11的上部用兼做仪表板的把手罩13覆盖。在主管7的立起部下端突出设置托架15,在该托架15上通过连杆构件16摇动自由地连结和支持着摆动单元2的悬吊托架18。
在摆动单元2上,在其前部搭载着单汽缸的2冲程内燃机E,从该内燃机E到后方构成皮带式无级变速机10,在其后部通过离心离合器设置的减速机构9上轴支着后轮RW。在该减速机构9的上端和主管7的上部弯曲部之间安装着后缓冲器3。在摆动单元2的前部配设与从内燃机E延伸出的吸气管19连接的气化器17和与该气化器17连接的空气滤清器14。
图2是沿曲轴201切断上述摆动单元2的剖面图,与上述同一的符号表示同一或者同等的部分。
摆动单元2被由左右曲轴箱体202L,202R合体构成的曲轴箱体202覆盖,曲轴201由固定在曲轴箱体202R上的轴承208,209回转自由地支持。在曲轴201上,通过曲轴销213连结着连杆(图未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93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