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活塞式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1110837.1 | 申请日: | 2001-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324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05 |
发明(设计)人: | 太田雅树;木村一哉;粥川浩明;梅村聪;水藤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F04B27/08 | 分类号: | F04B27/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长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塞 压缩机 及其 组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例如车辆空调中的活塞式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
传统的变容量斜盘压缩机如图7所示,包括设置在驱动轴104和车辆发动机Eg之间的电磁离合器101,发动机Eg是一个外部驱动源。电磁离合器101包括与发动机Eg相连的转子101b和可整体转动地固定在驱动轴104上的电枢101a。当电磁离合器101合上时,向转子101b吸引电枢101a,使其与转子101b啮合,从而与离合器101啮合。因此,将发动机Eg的动力传递给驱动轴104。当电磁离合器101断开时,电枢101a离开转子101b,从而与离合器101脱开。解除驱动轴104与发动机Eg的连接。
在曲柄室107中,在驱动轴104上安置有转子105。在转子105与壳体110之间设置有止推轴承111。旋转斜盘103通过铰接机构106连接在转子105上。旋转斜盘103支撑在驱动轴104上,并可相对于轴线L倾斜。旋转斜盘103与驱动轴104一体通过铰接机构106驱动。在驱动轴104上设有限位环109。当旋转斜盘103与限位环109接触时,将旋转斜盘103限制在最小倾角的位置。
在壳体110中,形成有气缸孔108。活塞102容纳于气缸孔108内并与旋转斜盘103相连。
通过改变曲柄室107中的压力和经活塞102的气缸孔108中的压力两者的压力差,可改变旋转斜盘103的倾角。这样,当改变倾角时,可改变活塞102的冲程,由此改变排出容量。
当曲柄室107内压力增加且曲柄室107内经过增加的压力与气缸孔108中的压力之间的压差变大时,旋转斜盘103的倾角减少,压缩机的排出容量变小。如图7虚线所示,旋转斜盘103处在最小倾角的位置,在该位置与限位环109接触。另一方面,当曲柄室107内压力减少且曲柄室107内经过减少的压力与气缸孔108中的压力之间的压差变小时,旋转斜盘103的倾角增大,压缩机的排出容量变大。结果,旋转斜盘103移动到最大倾角的位置。
当压缩制冷剂气体时,特别是当旋转斜盘103处在最大倾角的位置时,通过活塞102、旋转斜盘103、铰接机构106、转子105和驱动轴104,把强大的压缩负载力作用在壳体110的内壁面上。
当电磁离合器101断开或者当发动机Eg停止时,曲柄室107内的压力增加,旋转斜盘103移向最小倾角的位置。结果,压缩机在旋转斜盘103的倾角为最小倾角的状态下停止,换句话说,在最小排出容量下停止。因此,压缩机总是从最小排出容量开始启动,这时负载扭矩最小。这样,减少了压缩机启动时所产生的冲击。此外,当车辆突然加速时,作用在发动机Eg上的负载也得以减少。这样,曲柄室的压力急剧增加,导致压缩机的排出容量变小。
但是,当曲柄室107内的压力急剧增加时,旋转斜盘103的倾角迅速减少。因此,旋转斜盘103(如图7中虚线所示)移动到最小倾角位置,将强大的压力作用在限位环109上。进一步,旋转斜盘103通过铰接机构106向后(向图7的右方)拽拉转子105。结果,驱动轴104克服支撑弹簧113的力沿轴向向后移动。
当电磁离合器脱开啮合而使压缩机停止时,此时,驱动轴104向后移动,固定到驱动轴104上的电枢101a向转子101b方向移动。这样,会消除电枢101a和转子101b之间的间隙,使电枢101a和旋转的转子101b接触。因此,尽管离合器101没有作用,但是依然会产生噪音或振动,发动机Eg的动力可传递到驱动轴104上。
当驱动轴104向后移动时,通过转子105、铰接机构106和旋转斜盘103,与驱动轴104连接的活塞102也向后移动。这样,活塞102的上死点位置移向阀板112。因此,在气缸孔108内往复运动的活塞反复地与阀板112碰撞,导致振动或噪音的发生。
为了阻止驱动轴104向后的运动,考虑了增加支撑环113所施加的力这一方案。但是,当支撑环113的力增加时,在壳体110和转子105之间设置的止推轴承的数目会减少,发动机Eg的功率损失会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用弹簧推动驱动轴的活塞式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08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