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通气室构造无效
| 申请号: | 00801883.9 | 申请日: | 2000-09-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321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07 |
| 发明(设计)人: | 牧野博行;后藤正春;小杉恭代;高野将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F01M13/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韩登营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通气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通气室构造。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设置有漏出气体返回装置,用于将在压缩行程中漏出到曲柄室的漏出气体返回到进气系,以防止放出到大气,在该漏出气体返回装置设置有用于进行气液分离的通气室,将漏出气体中的油通过气液分离而取出,包含留下的不能分离的油的漏出气体被送到进气系,供再燃烧使用。
在气缸体侧壁配置该通气室的例子记载于特开平4-342864号公报。
公开于该公报的通气室设于气缸体侧壁,利用气缸体与存在较大空间地设置的辅助水箱之间的空间进行配置。
该通气室在通常行驶时由气缸体的热进行加热,在内部水蒸汽不会结露,但在内燃机刚开始起动后的暖机过程中,特别是在寒冷时等场合,通气室不能马上变暖,漏出气体中的水蒸汽可能在通气室内结露,在进行气液分离而回收的油中混入结露的水。
当在油中混入水时,油的劣化加快,成为生成废油水混合物(sludge varnish)的原因。
上述公报中公开的通气室由盖板覆盖气缸体侧壁的通气凹部,或一体形成在气缸体侧壁,或将辅助水箱的侧壁兼用作盖板,但在用盖板覆盖的场合部件数量变多,在一体形成的场合加工成形变得复杂,在将辅助水箱的侧壁兼用作盖板的场合组装作业麻烦,辅助水箱的通用性受到损害。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一点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通气室构造,其中,防止通气室内的水蒸汽结露的部件数量少,空间效率良好,避免了内燃机全体的大型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通气室构造,该内燃机通过辅机托架在气缸体的侧壁安装辅机;其中,由气缸体的侧壁和辅机托架在双方之间形成通气室,在气缸体的侧壁和辅机托架中的至少一方朝上述通气室凸出地形成冷却水通道。
在内燃机刚起动后的暖机过程中,当通气室温度非常低时,通过在通气室形成冷却水通道使冷却水循环,可容易地使通气室变暖,防止水蒸汽在通气室内部结露,避免水混入到回收油中。
特别是在内燃机的暖机过程中,通过使由内燃机升温了的冷却水流到朝通气室凸出的冷却水通道,可迅速加热通气室,从而可容易地防止通气室内的水蒸汽结露。
由于利用辅机托架在与气缸体侧壁之间形成通气室,在该通气室设置冷却水通道,所以,利用了气缸体与辅机之间的空间,空间效率良好,可避免内燃机全体的大型化,并可减少部件数量,使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通气室构造,通过辅机托架在气缸体的侧壁安装辅机,由气缸体的侧壁和辅机托架在双方之间形成通气室,在气缸体的侧壁和辅机托架中的至少一方朝上述通气室凸出地形成冷却水通道;其中,由安装于上述辅机托架的水泵使冷却水通过形成于上述辅机托架的上述冷却水通道循环,这样,为了安装水泵,利用构成通气室的辅机托架,所以,易于在通气室形成冷却水通道,而且可减少部件数量,使安装容易。
本发明的内燃机的通气室构造由安装于上述辅机托架的水泵使冷却水通过形成于上述辅机托架的上述冷却水通道循环;其中,吸入到上述水泵的吸入侧冷却水通道和从上述水泵排出的排出侧冷却水通道都形成在上述辅机托架的通气室部分,使吸入侧冷却水通道和排出侧冷却水通道都形成于通气室,所以,可在内燃机起动时有效地使通气室变暖,防止水蒸汽结露。
本发明在上述内燃机的通气室构造中,连通曲轴箱内部和上述通气室的漏出气体的气体通道形成在上述气缸体的侧壁,用于将在上述通气室进行了气液分离的油回收到油盘内的油回收通道形成在上述气缸体的侧壁的下部,从而将连通通气室和曲轴箱内部的气体通道和连通通气室和油盘内部的油回收通道都形成在气缸体的侧壁,所以,形成辅机托架侧的通道以将该通道连通到曲轴箱内和油盘内的复杂构造和考虑了密封的安装都没有必要,可使构造简化,实现低成本化。
本发明在上述内燃机的通气室构造中,通过使上述辅机托架为安装2个以上的辅机的一体集成型托架,可由较少的部分数量集中地安装多个辅机,防止内燃机全体的大型化,使安装作业容易,降低成本。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内燃机的全体侧面图。
图2为示出从该内燃机拆下辅机类但安装了辅机托架的状态的全体透视图。
图3为示出辅机托架也被拆下的状态的全体透视图。
图4为该内燃机的本体块的正面图。
图5为辅机托架的正面图。
图6为其背面图。
图7为其右侧面图。
图8为其左侧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018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