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线加密芯片组无效
申请号: | 00236246.5 | 申请日: | 2000-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4370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6-27 |
发明(设计)人: | 林学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学优 |
主分类号: | H04L9/00 | 分类号: | H04L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4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加密 芯片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讯协议领域,为一种无线加密芯片组。
自从计算机的产生,通迅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形式如Email、Telnet、FTP、WWW不断的发明和应用,使网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网络中信号传输主要是通过有线或无线按一定的协议进行传输的。对于有线信号传输,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如耗资大、稳定性差,不利于长距离的传输。对于无线信号传输,主要是通过发射/接收模块来实现的,这两种信号传输方式的保密性差,尤其在无线传输中,其绝大部份可以在空中拦截,进行解密,并且容易遭受到“黑客”和“病毒”的攻击。“黑客”将制造Internet网的混乱和导致程序中的信息被删除;如1996年黑客运用刊登在杂志上的公开技术,持续攻击了SYN,迫使美国纽约的公共网络不得不关闭;病毒通过网络传播,造成重大的损失,如1999年出现的CIH、Melissa和C盘杀手等恶性病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有效解决板块之间连接、局域网、计算机与外设连接而提供的一种无线方式中保密等级较高的无线加密芯片组。
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加密芯片组,包括有加密芯片CPU1、串/并USB转换模板CPU2、无线发射/接收模板CPU3。该加密芯片CPU1将40根排线信号按加密算法以一定排列顺序输到CPU2,CPU2将接到CPU1的40根加密方式数据信号分别按串口、并口、USB口协议方式传输到CPU3;所述的CPU1选用BEC738,所述的CPU2选用BEC1036,所述的CPU3选用BEC1037。
本实用新型的芯片组含有内置天线发射/接收模块,结构紧凑;并可将并行数据信号按一定排列顺序转发为串行数据信号方式,其保密等级较高;该芯片组可应用于板块之间的连接,局域网、计算机与外设连接中。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技术内容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图,其中
图2(a)为加密芯片CPU1的电路图;
图2(b)为串/并USB转换模板CPU2的电路图;
图2(c)为无线发射/接收模板CPU3的电路图。
图中标号:1为加密芯片CPU1;2为串/并USB转换模板CPU2;3为无线发射/接收模板CPU3;4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加密芯片组。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加密芯片组4,包括有加密芯片CPU1、串/并USB转换模板CPU2、无线发射/接收模板CPU3。加密芯片CPU1将40根排线信号按加密算法以一定排列顺序输到CPU2,CPU2将接到CPU1的40根加密方式数据信号分别按串口、并口、USB口协议方式传输到CPU3;所述的CPU1选用BEC738,所述的CPU2选用BEC1036,所述的CPU3选用BEC1037。
再参见图2(a)、图2(b)及图2(c),上述的加密芯片CPU1的106、107脚连接有电容C12;且CPU1的86、88脚以及91、105脚分别与芯片J2的5、7脚及2、4脚相连,芯片J2的6、8脚与无线发射/接收模板CPU3的48脚相连;CPU1的7、8和9脚分别与芯片J1的3、2和5脚相连,芯片J2的4脚与CPU2的22脚相连,芯片J1的1脚与CPU3的51脚相连。CPU2的1、31脚分别与芯片J3的4、1脚相连,芯片J3的2脚与CPU1的116脚相连。CPU1的113脚与CPU3的46脚相连。通过上述连接可实现芯片组的无线加密功能。
上述所说的加密算法采用动态逻辑方式:X=Y+Z+K进行加密,其中X:为加密后信号代码;Y:为加密前代码;Z:为芯片组初始通电时间时、分、秒之和除d的整数部份;K:为星期与年之总和除d的整数部份;d是通过外围电路设定的值。解密时Y=X-Z-K。
上述的芯片J1、J2及J3选用HENDER4X2。
本实用新型在两组芯片组进行无线方式通迅时,可进行数据传输,并且其保密性能较高。该芯片组特别适应于计算机与打印机连接以取代排线连接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学优,未经林学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62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