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管全自动包复生产线无效
| 申请号: | 00120599.4 | 申请日: | 2000-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3540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19 |
| 发明(设计)人: | 宋世齐;蒲朝龙;刘世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天福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47/02 | 分类号: | B29C47/02;B29C6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84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管 全自动 复生 | ||
1.复合管全自动包复生产线,其特征在于由前堆料工序(1)→前牵引工序(4)→加热工序(6)→包复工序(7)→冷却工序(8)→后牵引工序(9)→切割工序(10)→后堆料工序(12)依次构成,其中前堆料工序(1)为堆放母管;前牵引工序(4)为牵引机;加热工序(6)温度为60~80℃,采用高频加热,或电烘道加热;包复工序(7)为挤出机加模具头,包复母管外壁;冷却工序(8)用冷却水槽将包复好的复合管冷却至常温;后牵引工序(9)为牵引机;切割工序(10)由切割机来完成;后堆料工序(12)为堆放复合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复合管全自动包复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在前牵引工序(4)和加热工序(6)之间加上除污工序(5),即由前堆料工序(1)→前牵引工序(4)→除污工序(5)→加热工序(6)→包复工序(7)→冷却工序(8)→后牵引工序(9)→切割工序(10)→后堆料工序(12)依次构成复合管全自动包复生产线,其中除污工序(5)采用气缸调整哈弧,夹紧毛毡除污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复合管全自动包复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在前堆料工序(1)和前牵引工序(4)之间加上自动上料工序(2)、预热工序(3),在切割工序(10)和后堆料工序(12)之间加上排料工序(11),即由前堆料工序(1)→自动上料工序(2)→预热工序(3)→前牵引工序(4)→除污工序(5)→加热工序(6)→包复工序(7)→冷却工序(8)→后牵引工序(9)→切割工序(10)→排料工序(11)→后堆料工序(12)依次构成复合管全自动包复生产线,其中自动上料工序(2)由自动上料装置完成;预热工序(3)温度为60~80℃,采用高频加热,或电烘道加热;排料工序(11)用气缸推动推板,将切断后的复合管推出料道,滚落至堆料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复合管全自动包复生产线,其特征在于自动上料装置由取料机械手(13)和输送架(14)组成,其中,取料机械手(13)由绕轴转动的前臂(15)、后臂(16)构成,输送架(14)由一组径向安装的平辊和一组斜向安装的斜辊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复合管全自动包复生产线,其特征在于由前堆料工序(1)→自动上料工序(2)→预热工序(3)→前牵引工序(4)→除污工序(5)→加热工序(6)→包复工序(7)→冷却工序(8)→后牵引工序(9)→切割工序(10)→排料工序(11)→后堆料工序(12)依次构成,其中前堆料工序(1)中的堆料架长度根据管长度决定,不能低于5米;自动上料工序(2)由自动上料装置完成,自动上料装置由取料机械手(13)和输送架(14)组成,取料机械手(13)由绕轴转动的前臂(15)、后臂(16)构成,输送架(14)由一组径向安装的平辊和一组斜向安装的斜辊构成;预热工序(3)和加热工序(6)温度为60~80℃,采用高频加热,或电烘道加热;前牵引工序(4)和后牵引工序(9)分别由一台牵引机完成,前后两台牵引机速度一样;除污工序(5)采用气缸调整哈弧,夹紧毛毡除污,并滴加清洗剂,气缸压可调;包复工序(7)为挤出机加模具头,包复母管外壁包复层;冷却工序(8)用冷却水槽将包复好的复合管冷却至常温;切割工序(10)由切割机来完成,将冷却后的复合管切断,切断口与母管连接点距离小于5mm;排料工序(11)用气缸推动推板,将切断后的复合管推出料道,滚落至堆料架;后堆料工序(12)为堆放切断后的复合管。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复合管全自动包复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在切割机及切割机前所有设备进料端增加喇叭导向装置,冷却水槽内距离300mm增加一个导高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复合管全自动包复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在输送架(14)尾端装设无料检测开关(接近开关),检测信号一送到机械手,控制机械手自动送料,检测信号二送到切割机控制切割机自动切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天福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天福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2059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