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无效
申请号: | 00115652.7 | 申请日: | 200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2731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0-11-15 |
发明(设计)人: | 孙世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世浩 |
主分类号: | B62H1/00 | 分类号: | B62H1/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雪波 |
地址: | 315177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杠杆 摩托车 支撑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支撑架,特别是一种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
摩托车的支撑架一般有二种,单脚撑和双脚撑,前者在使用时和摩托车前后轮共同构成三点支撑,车身倾斜,稳固度较差,一般用于临时场合;后者在使用时架空后轮而与前轮构成三点支撑,车身保持垂直状态,一般用于长时间的停放;但是现有的双脚撑在使用时必须用力将摩托车上抬、后拉,很费力,特别是对于女同志来说更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为此,专利号为94231785.8的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支撑架”公开了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双脚撑,它主要由固定架、套管、支承腿、弹簧、踏杆组成,固定架插入套管内,套管和支撑腿为活动连接,用弹簧将固定架和套管紧紧拉住而连接起来,踏杆安装在套管上且能转动,支撑腿上设有一搭闩;使用时踩下踏杆,因杠杆作用,其另一端向上顶起固定架继而顶起摩托车,最后踏杆下移到支撑腿上的搭闩处并被其锁定。该设计的缺陷在于由于踏杆是被搭闩锁定的,因此当需要再次使用或再次停放摩托车时,必须再将踏杆踏下使其离开搭闩后才能放开、回复,与惯有的使用方式相比,这无疑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动作,而且其踏杆的末端支撑在固定架的一侧,作用力也不够均衡,时间一长容易损耗。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当摩托车改停放状态为使用状态时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杠杆式摩托车支撑架包括“H”型撑腿、罩壳及踏杆,罩壳套在撑腿上部,踏杆的一端悬空为踏脚,另一端设置有一与之垂直的转轴插入罩壳内,并与位于罩壳内的升降复位机构相连接。
所述的升降复位机构主要包括限位框、位于限位框内的滑轮、复位柱及支撑件,限位框固定在“H”型撑腿的横杆之上,其底部设置有一局部凹陷处,复位柱位于横杆内并由复位弹簧支撑,且其头部外伸至所述限位框底部的局部凹陷处,支撑件的一端连接滑轮,另一端连接所述的踏杆转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罩壳内增加了一套升降复位机构,当摩托车停放时,仍然是踏下踏杆顶起罩壳及车身,升降复位机构也同时随之动作,当摩托车被顶起后,升降复位机构中的滑轮沿着台阶滑至凹陷处并最终压下复位柱而限位,当摩托车再次使用时,只须直接前推使整个支撑架侧转并在复位拉簧作用下收起,此时复位柱将顶起滑轮,踏杆在复位扭簧的作用下复位,并带动滑轮回到台阶高端,从而使整个升降复位机构复位。因此不但方便省力,而且使用方式与惯有方式一致,另一方面,踏杆通过其插入罩壳内的转轴与罩壳在内部相互作用,因而作用力均衡,损耗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局部剖视)。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踏杆踏下时的结构示意图(局部剖视)。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局部剖视)。
图6为图5中踏杆踏下时的结构示意图(局部剖视)。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为图6的B-B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包括“H”型撑腿1、罩壳2及踏杆4:
罩壳2套在撑腿1上部,为使两者相互上下活动时动作准确,可在罩壳2内对应撑腿二竖杆11的位置固定有二导向柱21并插入撑腿的二竖杆11内;
踏杆4的一端悬空为踏脚,另一端设置有一与之垂直且头部呈方形的转轴41插入罩壳2的上部内,一扭簧41套在该转轴42位于罩壳2之外的部位上,该扭簧41的一端固定在踏杆4的中部位置,另一端与罩壳2相固定;
在罩壳2内,在撑腿1的横杆13之上固定有一限位框31,限位框31的底部一边设置一坡式台阶33,在限位框31内设置有一滑轮32,滑轮32轴的两侧分别与一对摇臂36铰接,摇臂3的另一端通过方形轴套37与所述踏杆上的方形转轴42相连接;当然轴套37与踏杆转轴42并不一定是方的,也可以是其他相互配合的多边形;
一复位柱35位于撑腿横杆13内并由复位弹簧34支撑,其头部外伸至限位框31内的坡式台阶33前端(即下凹处)。
所述的罩壳2上端还设置有支架22,以便在安装时通过固定轴5与摩托车车身固定一体,罩壳2的一侧还设置有一钩座23,安装时,复位拉簧6的一端即固定在该钩座23上,另一端则与摩托车车身相固定。
为方便使用,还可在撑腿1或罩壳2的适当位置固定一脚杆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世浩,未经孙世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156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直接式经纱自动给湿织机
- 下一篇:安全车身主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