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钢内脱模剂无效
申请号: | 00114189.9 | 申请日: | 2000-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316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10 |
发明(设计)人: | 周承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承新 |
主分类号: | B29C33/60 | 分类号: | B29C33/60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尹文涛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火***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钢 脱模剂 | ||
玻璃钢制品的生产有许多种工艺,比如在生产一种恒定截面的连续线材时,必须使用拉挤工艺生产,为了成功地制造拉挤玻璃钢部件,在制造工艺中必须使用内脱模剂将部件从模具中脱出。
拉挤的工艺过程是让连续纤维(通常是玻璃纤维无捻粗纱或碳纤维、芳伦纤维)通过一个盛有树脂胶料的槽,让纤维浸上树脂胶料,经过预成型后进入模具加热,树脂胶料受热固化,然后被拉出模具,最后被切成所需的长度。
树脂胶料最主要是由不饱和聚酯树脂或乙烯基酯树脂或环氧树脂组成,这些树脂可以和催化剂一起在加热的模具中固化形成光滑的坚硬部件。在其固化时,树脂有轻微的收缩倾向,因此有助于其从模具上脱下,除了上述的树脂外,还可以加入细的矿粉填料以改善外观和表面特性及增加强度,此外,胶料中常加入的其它成分是低收缩热塑性添加剂,交联单体,有时也加入颜料来制造有色部件。
树脂在加热固化过程中有较强的与模具粘连的倾向,尤其是在其加入纤维和粉状填料后减少了树脂的收缩,因此,在树脂胶料中需要加入内脱模剂,树脂胶料的收缩越小,就需要加入更多的内脱模剂。
在玻璃钢拉挤工艺中,最常用的内脱模剂是硬脂酸锌。硬脂酸锌的作用是渗到正在固化的部件表面,与模具接触,在模具表面提供润滑作用使制品脱模。
硬脂酸锌是细粉状物质,它在使用上有若干问题,因为是粉状,它难以在液体树脂中分散,这就可能形成结块和分散不匀,当硬脂酸锌的结块渗到模具表面时,结果会在产品表面形面缺陷或凹痕。当分散不匀时,会造成无硬脂酸锌的胶料与模具粘连,造成产品粘模,使产品的废品率升高。产品的缺陷还干扰了对部件表面的后续外理,包括后续的层合、粘接、喷漆等。因为根据部件及其用途的不同,在加表面涂层之前,必须对部件进行砂磨,清洗等操作。当使用低收缩添加剂时,使用硬脂酸锌所遇的问题更严重,因此必须使用更多的内脱模剂。此外,使用硬脂酸锌作为内脱模剂所得到的表面光泽较差。
硬脂酸锌的熔点较高为120℃,如果使用低温固化剂来固化树脂胶料,则在胶料固化时,硬脂酸锌还未熔化,不能迁移到模具表面起润滑作用。此时,硬脂酸锌根本不能起脱模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熔点、易分散、脱模能力强的内脱模剂。
一种玻璃钢内脱模剂,其特征在于由两种原料合成,一种是磷酸化试剂,另一种是直链脂肪醇。
如上所述的一种玻璃钢内脱模剂,其特征在于磷酸化试剂包括五氧化二磷。
如上所述的一种玻璃钢内脱模剂,其特征在于在于磷酸化试剂与脂肪醇的比例范围如下:五氧化二磷和脂肪醇的摩尔比范围为1比2至1比4(1∶2~1∶4)。
如上所述的一种玻璃钢内脱模剂,其特征在于在于磷酸化试剂包括氧氯化磷。
如上所述的一种玻璃钢内脱模剂,其特征在于在于氧氯化磷和脂肪醇的摩尔比为1比1至1比2(1∶1~1∶2)。
如上所述的一种玻璃钢内脱模剂,其特征在于直链脂肪醇包括有正癸醇、正辛醇、月桂醇。
本内脱模剂应用于不饱和聚酯和乙烯基树脂模塑料,特别是玻璃钢拉挤工艺中,也可以应用于模压工艺和其它使用金属闭模的热固化工艺中。它溶点较低,一般不会超过60°,与液体树脂的相容性好,易分散,提高了脱模功能和制品的表面质量,使其能立即进行后续加工,如各种涂覆、粘接等。
下面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由两种原料合成,一种是磷酸化试剂,包括五氧化二磷和氧氯化磷,另一种是直链脂肪醇,包括单离脂肪醇和混合脂肪醇。如正癸醇、正辛醇、月桂醇、C8-12混合脂肪醇,这些脂肪醇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合成的。
在该内脱模剂中,磷酸化试剂与脂肪醇的比例范围如下:五氧化二磷和脂肪醇的摩尔比范围为1比2至1比4(1∶2~1∶4);氧氯化磷和脂肪醇的摩尔比为1比1至1比2(1∶1~1∶2)。
实施例1:
将69份(重量)的正癸醇投入反应釜中,加热熔化,缓缓投入31份(重量)的五氧化二磷,控制温度在60℃+5℃,反应三小时,得100份产品。
实施例2:
将83.8份(重量)的月桂醇投入反应釜中,加热熔化,搅拌下缓缓投入16.2份(重量)的五氧化二磷,控制温度低于80℃,反应三小时,得100份产品。
实施例3:
将37.6份(重量)的氢氯化磷投入反应釜中,在搅拌下缓缓滴入62.4份(重量)的正辛醇,控制温度低于80℃,加完后继续搅拌一小时,之后用适量的水进行水解,分去水层、油层继续水洗2次,分去水层后,对油层进行干燥脱水,得65~70份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承新,未经周承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141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