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塑料原料加工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320194.6 | 申请日: | 2019-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53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 发明(设计)人: | 谢明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欣扬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6D7/18 | 分类号: | B26D7/18;B26D7/04;B02C19/22;B02C23/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海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86 | 代理人: | 郑凤姣 |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罗洞村委***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料加工相关,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塑料原料加工处理装置,包括顶层升降壳、切刀轨迹组件一、切刀轨迹组件二、升降机构、原料固定机构、阀门机构、调节螺旋扇叶机构、传送螺纹扇叶机构、底部固定壳、碎料清理机构,本装置具有切割原料表面的功能,装置具有将废料收集整理的功能,装置设置有多种调整功能,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顶层升降壳与切刀轨迹组件二相连接,切刀轨迹组件二与切刀轨迹组件一相连接,切刀轨迹组件一与切刀轨迹组件二相连接,顶层升降壳与升降机构相连接,底部固定壳与升降机构相连接,原料固定机构与底部固定壳相连接,阀门机构与底部固定壳相连接,调节螺旋扇叶机构与底部固定壳相连接。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料原料 加工 处理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新式的塑料原料加工处理装置,包括顶层升降壳(1)、切刀轨迹组件一(2)、切刀轨迹组件二(3)、升降机构(4)、原料固定机构(5)、阀门机构(6)、调节螺旋扇叶机构(7)、传送螺纹扇叶机构(8)、底部固定壳(9)、碎料清理机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层升降壳(1)包括壳主体(1‑1)、平衡杆(1‑2),壳主体(1‑1)与平衡杆(1‑2)固定连接;壳主体(1‑1)上设置有阶梯槽一(1‑1‑1)、电机槽一(1‑1‑2)、电机槽二(1‑1‑3);切刀轨迹组件一(2)包括电机一(2‑1)、斜齿轮一(2‑2)、斜齿轮二(2‑3)、螺纹杆一(2‑4)、移动件一(2‑5)、电机二(2‑6)、移动件二(2‑7)、螺纹杆二(2‑8),电机一(2‑1)与斜齿轮一(2‑2)固定连接,斜齿轮一(2‑2)与斜齿轮二(2‑3)相咬合,斜齿轮二(2‑3)与螺纹杆一(2‑4)通过通孔固定连接,移动件一(2‑5)与螺纹杆一(2‑4)通过螺纹孔一(2‑5‑2)相啮合,移动件一(2‑5)与电机二(2‑6)通过电机槽三(2‑5‑1)固定连接,电机二(2‑6)与螺纹杆二(2‑8)固定连接,螺纹杆一(2‑8)与移动件二(2‑7)通过螺纹孔二(2‑7‑1‑1)相啮合,电机一(2‑1)与壳主体(1‑1)通过电机槽二(1‑1‑3)固定连接,螺纹杆一(2‑4)与壳主体(1‑1)通过凹槽活动连接;移动件一(2‑5)上设置有电机槽三(2‑5‑1)、螺纹孔一(2‑5‑2);移动件二(2‑7)包括移动块(2‑7‑1)、双面切刀(2‑7‑2),移动块(2‑7‑1)与双面切刀(2‑7‑2)固定连接;移动块(2‑7‑1)上设置有螺纹孔二(2‑7‑1‑1)、阶梯槽二(2‑7‑1‑2);切刀轨迹组件二(3)包括圆形件(3‑1)、柱形件(3‑2)、滑动杆(3‑3)、滑动件(3‑4)、支撑弹簧(3‑5)、L形连接件(3‑6)、连接轴(3‑7),圆形件(3‑1)与壳主体(1‑1)通过阶梯槽一(1‑1‑1)活动连接,圆形件(3‑1)与柱形件(3‑2)固定连接,柱形件(3‑2)与滑动件(3‑4)固定连接,滑动件(3‑4)与滑动杆(3‑3)通过光滑通孔(3‑4‑1)活动连接,滑动杆(3‑3)与L形连接件(3‑6)固定连接,L形连接件(3‑6)与连接轴(3‑7)通过通孔活动连接,连接轴(3‑7)与移动块(2‑7‑1)通过阶梯槽二(2‑7‑1‑2)活动连接,支撑弹簧(3‑5)的两端分别与滑动件(3‑4)和L形连接件(3‑6)固定连接;滑动件(3‑4)上设置有光滑通孔(3‑4‑1);升降机构(4)包括电机三(4‑1)、齿轮一(4‑2)、齿轮链一(4‑3)、齿轮二(4‑4)、连接铰件(4‑5)、活动短杆(4‑6)、螺纹铰件(4‑7)、螺纹杆三(4‑8)、限位件一(4‑9)、限位板(4‑10),壳主体(1‑1)与电机三(4‑1)通过电机槽一(1‑1‑2)固定连接,电机三(4‑1)与齿轮一(4‑2)固定连接,齿轮一(4‑2)与齿轮二(4‑4)通过齿轮链一(4‑3)相连接,连接铰件(4‑5)的个数有两个,其中一个与壳主体(1‑1)固定连接,另一个与底部固定壳(9)固定连接,连接铰件(4‑5)与活动短杆(4‑6)相铰接,活动短杆(4‑6)与螺纹铰件(4‑7)相铰接,螺纹铰件(4‑7)与螺纹杆三(4‑8)通过螺纹孔三(4‑7‑1)相啮合,螺纹杆三(4‑8)与限位件一(4‑9)固定连接,螺纹杆三(4‑8)与限位板(4‑10)通过平衡通孔(4‑10‑1)活动连接,螺纹杆三(4‑8)与齿轮二(4‑4)固定连接,限位板(4‑10)与底部固定壳(9)固定连接;螺纹铰件(4‑7)上设置有螺纹孔三(4‑7‑1);限位板(4‑10)上设置有平衡通孔(4‑10‑1);原料固定机构(5)包括原料夹件(5‑1)、摆动件一(5‑2)、固定轴一(5‑3)、摆动连接杆(5‑4)、摆动件二(5‑5)、固定轴二(5‑6)、工字活动件(5‑7)、带动螺纹管(5‑8)、螺纹柱(5‑9)、伸缩杆(5‑10)、限位环一(5‑11)、斜齿轮三(5‑12)、斜齿轮四(5‑13)、连接短杆(5‑14)、电机四(5‑15),原料夹件(5‑1)与摆动件一(5‑2)通过轨道槽(5‑2‑1)相连接,摆动件一(5‑2)与固定轴一(5‑3)通过通孔活动连接,固定轴一(5‑3)与底部固定壳(9)固定连接,摆动件一(5‑2)与摆动连接杆(5‑4)相铰接,摆动连接杆(5‑4)与摆动件二(5‑5)相铰接,摆动件二(5‑5)与固定轴二(5‑6)通过通孔活动连接,固定轴二(5‑6)与底部固定壳(9)固定连接,摆动件二(5‑5)与工字活动件(5‑7)相适应,工字活动件(5‑7)与带动螺纹管(5‑8)固定连接,带动螺纹管(5‑8)与螺纹柱(5‑9)通过螺纹槽(5‑8‑1)相啮合,螺纹柱(5‑9)与伸缩杆(5‑10)固定连接,伸缩杆(5‑10)与限位环一(5‑11)通过通孔固定连接,伸缩杆(5‑10)与斜齿轮三(5‑12)固定连接,斜齿轮三(5‑12)与斜齿轮四(5‑13)相咬合,斜齿轮四(5‑13)与连接短杆(5‑14)固定连接,连接短杆(5‑14)与电机四(5‑15)固定连接;原料夹件(5‑1)包括主体件(5‑1‑1)、阻力胶垫(5‑1‑2)、螺纹杆四(5‑1‑3)、限位环二(5‑1‑4),主体件(5‑1‑1)与阻力胶垫(5‑1‑2)固定连接,螺纹杆四(5‑1‑3)与限位环二(5‑1‑4)通过通孔固定连接,主体件(5‑1‑1)与螺纹杆四(5‑1‑3)通过螺纹孔四(5‑1‑1‑1)相啮合;主体件(5‑1‑1)上设置有螺纹孔四(5‑1‑1‑1);摆动件一(5‑2)上设置有轨道槽(5‑2‑1);带动螺纹管(5‑8)上设置有螺纹槽(5‑8‑1);阀门机构(6)包括轨道壳(6‑1)、电机壳(6‑2)、电机五(6‑3)、滑动腿(6‑4)、纵螺纹杆(6‑5)、中层板(6‑6)、支撑杆(6‑7)、门铰件(6‑8)、门板(6‑9)、门板支撑组件(6‑10),电机壳(6‑2)与滑动腿(6‑4)固定连接,滑动腿(6‑4)与轨道壳(6‑1)通过电机轨道槽(6‑1‑1)相连接,电机壳(6‑2)与电机五(6‑3)通过电机槽四(6‑2‑1)固定连接,电机五(6‑3)与纵螺纹杆(6‑5)固定连接,纵螺纹杆(6‑5)与中层板(6‑6)通过螺纹短孔(6‑6‑1)相啮合,纵螺纹杆(6‑5)与门板支撑组件(6‑10)相连接,中层板(6‑6)与支撑杆(6‑7)固定连接,支撑杆(6‑7)与门铰件(6‑8)固定连接,门铰件(6‑8)与底部固定壳(9)固定连接,门铰件(6‑8)与门板(6‑9)相铰接,门板(6‑9)与门板支撑组件(6‑10)相连接,轨道壳(6‑1)与中层板(6‑6)固定连接;轨道壳(6‑1)上设置有电机轨道槽(6‑1‑1);电机壳(6‑2)上设置有电机槽四(6‑2‑1);中层板(6‑6)上设置有螺纹短孔(6‑6‑1);门板(6‑9)上设置有门板轨道槽(6‑9‑1);门板支撑组件(6‑10)包括推动件(6‑10‑1)、推动杆(6‑10‑2)、推动脚(6‑10‑3)、推动滑块(6‑10‑4),推动件(6‑10‑1)与推动杆(6‑10‑2)相铰接,推动杆(6‑10‑2)与推动脚(6‑10‑3)相铰接,推动脚(6‑10‑3)与推动滑块(6‑10‑4)固定连接,推动滑块(6‑10‑4)与门板(6‑9)通过门板轨道槽(6‑9‑1)活动连接,纵螺纹杆(6‑5)与推动件(6‑10‑1)通过阶梯槽三(6‑10‑1‑1)活动连接;推动件(6‑10‑1)上设置有阶梯槽三(6‑10‑1‑1);调节螺旋扇叶机构(7)包括调节螺纹杆(7‑1)、杆限位环(7‑2)、升降调节块(7‑3)、扇叶限位件一(7‑4)、电机升降壳(7‑5)、电机六(7‑6)、带动转件一(7‑7)、螺旋扇叶一(7‑8)、平衡螺纹杆(7‑9),调节螺纹杆(7‑1)与杆限位环(7‑2)通过通孔固定连接,调节螺纹杆(7‑1)与升降调节块(7‑3)通过螺纹孔五(7‑3‑1)相啮合,升降调节块(7‑3)与电机升降壳(7‑5)固定连接,电机升降壳(7‑5)与电机六(7‑6)通过凹槽固定连接,电机六(7‑6)与带动转件(7‑7)固定连接,带动转件(7‑7)与螺旋扇叶一(7‑8)固定连接,螺旋扇叶一(7‑8)与扇叶限位件(7‑4)固定连接,螺旋扇叶一(7‑8)与平衡螺纹杆(7‑9)接触连接;升降调节块(7‑3)上设置有螺纹孔五(7‑3‑1);传送螺纹扇叶机构(8)包括电机七(8‑1)、带动转件二(8‑2)、螺旋扇叶二(8‑3)、扇叶限位件二(8‑4),电机七(8‑1)与带动转件二(8‑2)固定连接,带动转件二(8‑2)与螺旋扇叶二(8‑3)固定连接,螺旋扇叶二(8‑3)与扇叶限位件二(8‑4)固定连接;底部固定壳(9)上设置有纵向通孔(9‑1)、限位槽一(9‑2)、网格板(9‑3)、限位槽二(9‑4)、机构槽(9‑5)、三级阶梯孔(9‑6)、机构槽二(9‑7)、电机适应槽(9‑8)、限位槽三(9‑9)、限位槽四(9‑10)、底部螺纹孔(9‑11)、出料口(9‑12),平衡杆(1‑2)与纵向通孔(9‑1)相适应,底部固定壳(9)与限位件一(4‑9)通过限位槽一(9‑2)活动连接,网格板(9‑3)位于风扇轴(10‑2)的正前方,底部固定壳(9)与小型电机(10‑3)通过限位槽二(9‑4)固定连接,底部固定壳(9)与原料固定机构(5)通过机构槽(9‑5)相连接,三级阶梯孔(9‑6)与限位环一(5‑11)相适应,底部固定壳(9)与调节螺旋扇叶机构(7)通过机构槽二(9‑7)相连接,底部固定壳(9)与电机七(8‑1)通过电机适应槽(9‑8)固定连接,限位槽三(9‑9)与扇叶限位件(7‑4)相适应,限位槽四(9‑10)与扇叶限位件二(8‑4)相适应,平衡螺纹杆(7‑9)与底部固定壳(9)通过底部螺纹孔(9‑11)相啮合;碎料清理机构(10)包括风扇(10‑1)、风扇轴(10‑2)、小型电机(10‑3),风扇(10‑1)与风扇轴(10‑2)固定连接,风扇轴(10‑2)与小型电机(10‑3)固定连接;顶层升降壳(1)与切刀轨迹组件二(3)相连接,切刀轨迹组件二(3)与切刀轨迹组件一(2)相连接,切刀轨迹组件一(2)与切刀轨迹组件二(3)相连接,顶层升降壳(1)与升降机构(4)相连接,底部固定壳(9)与升降机构(4)相连接,原料固定机构(5)与底部固定壳(9)相连接,阀门机构(6)与底部固定壳(9)相连接,调节螺旋扇叶机构(7)与底部固定壳(9)相连接,传送螺纹扇叶机构(8)与底部固定壳(9)相连接,底部固定壳(9)与碎料清理机构(10)相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欣扬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欣扬橡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320194.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