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人类视觉梯度转化和全变差参数自适应图像融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87992.3 | 申请日: | 2019-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02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罗晓清;张战成;尹云飞;袁衬衬;张宝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5/50 | 分类号: | G06T5/50;G06T5/0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刘秋彤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基于人类视觉梯度转化和全变差参数自适应图像融合方法,属于图像融合技术领域。其实现的步骤是:将融合问题转化为TV‑L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人类 视觉 梯度 转化 全变差 参数 自适应 图像 融合 方法 | ||
【主权项】:
1.基于人类视觉梯度转化和全变差参数自适应图像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待融合的两幅源图像引入线性算子,将融合问题转化为TV‑L1模型最小化问题;(1.1)给定红外图像、可见光图像和融合图像都是大小为w×h的灰度图像,它们的列向量形式分别表示为u,v,w∈IRwh×1;(1.2)给定最小化的能量泛函模型:![]()
![]()
其中,E1(e)表示最小化的能量泛函模型的保真项,λ是Lagrange乘子;E2(e)表示最小化的能量泛函模型的正则项;p表示保真项的范数;q表示正则项的范数;▽w表示融合图像的梯度;▽v表示可见光图像的梯度;(1.3)当p=2,q=1时,令s=w‑v,最小化的能量泛函模型改写为:
其中,K为点线性算子,用于调节目标图像权重大小;▽是梯度算子,
表示p范数,s为融合图像的中间结果,▽s表示其s的梯度;第一项为保真项,作用是保持融合后图像与观测图像的相似性;第二项为正则项,在优化过程中起到光滑作用;λ是Lagrange乘子,表示正则化参数,在泛函模型中对数据保真项和正则项起到平衡作用;(1.4)利用步骤(1.3)得到的最小化的能量泛函模型建立图像融合的TV模型;这是一个极值函数搜索问题,将导致一个变分问题,变分问题是在域
中,求函数s(x,y),满足Ω边界
条件,使泛函即公式(5)达到极限值;其中,
表示能量泛函数;x、y表示点的横纵坐标;
(1.5)在公式(5)中,定义了函数F的域Ω,并具有二阶连续偏导数;为了使公式(6)达到极值,需要J[s(x,y)]一阶变分极小值,从而导出了欧拉‑拉格朗日方程PDE:
其中,
针对图像融合模型(4)有:
进而得到:
其中,Fs表示函数F对s的导数;Fp表示函数F对的x偏导数;Fq表示函数F对y的偏导数;K*为K的伴随算子,从而得到上述模型(4)取极值的对应的Eular_Lagrange方程:
即:![]()
对于公式(11)采用非线性扩散方程的一个梯度下降方程:
两边同时乘以(s‑(u‑v))得:
随着时间t的变化,为使该扩散方程达到稳定状态应满足:
通过数学推导,得到了正则化参数λ随时间t变化的自适应选择:
其中,N表示图像中像素的总和,σ2表示图像中像素的方差;步骤二、构造定点迭代方程(2.1)计算方程(10),使用不动点迭代法计算,得到:
其中,L(s)为构造的微分算子,当它作用于z时表示为:
其中,z表示变量;β表示变量;▽z表示z的梯度;(2.2)令对偶变换
上式(12)表示为非线性对偶方程:![]()
(2.3)对(15)中的平方根项固定化处理,令s=sm,消除
m表示用来迭代的数值,初始值为0,然后得到定点迭代公式:
(2.4)完全方差的图像
同步迭代辅助计算;图像
的大小与图像sm完全相同;开始时,令
和图像的方差n0服从相同的分布,设定n0~N(0,σ2),则有n0~N(0,σ2),要求
是单独存在的,但n被添加到图像中,并与图像一起存在;提出了一个新的迭代方程作为附加的同步迭代方程:
定义公式中:
联合式(17)和(18),构成最终的定点迭代方程:
其中,
在任何迭代的m中,从局部角度看不可能知道每一个图像点大小的差异,但由于分布在同步迭代过程中的分布非常接近;所以总能知道方差分布的整体情况;事实上,在迭代的过程中,
和nm是同步计算的,sm是正常的融合图像,
是一个纯粹的方差的图像;方差图像
的存在是为了帮助估计估计sm中方差的nm统计特性;步骤三、利用共轭梯度法同步求解公式(19)中的sm+1和
(3.1)检查是否符合终止条件,当||▽f(s0)||<ε时迭代终止,计算s0为近似最优解,即s0=u‑v;否则,转为步骤(3.2),▽f(s0)表示最理想的梯度值;ε表示误差,ε>0;(3.2)构造初始搜索方向,计算d0=‑▽f(s0),m=0,d0表示初始值;(3.3)进行一维搜索,求出sm+1,使得
sm+1=sm+λmdm;(3.4)检查是否符合终止条件,当||▽f(sm+1)||<ε时迭代终止,计算sm+1为近似最优解;否则,转为步骤(3.5);(3.5)检查迭代次数,当m+1=n时,令s0:=sn,返回步骤(3.2);否则,转步骤(3.6);(3.6)构造共轭方向,用FR公式取dm+1=‑▽f(sm+1)+αmdm,
令m:=m+1,返回步骤(3.3);(3.7)当sm+1满足收敛条件时,则迭代结束,否则m:=m+1并回到(3.1);最后求得融合图像w=s+v。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287992.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