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备份户外型便携式太阳能车载冰箱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950528.5 | 申请日: | 2018-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335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 发明(设计)人: | 汤龙华;张治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弘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35 | 分类号: | H02J7/35;H02J7/00;H02H3/06;H02H1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备份户外型便携式太阳能车载冰箱电路,主要包括充电管理单元、太阳能充电单元和能源管理单元三个模块。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内置可更换电池的多种充电方式:太阳能充电,适配器充电和汽车车载充电,以及三者之间的控制方法,克服了市场技术背景的不足。 |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太阳能 本实用新型 车载冰箱 电池备份 户外型 电路 太阳能充电单元 充电管理单元 能源管理单元 可更换电池 太阳能充电 车载充电 充电方式 市场技术 适配器 内置 充电 汽车 | ||
【主权项】:
1.一种电池备份户外型便携式太阳能车载冰箱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管理单元、太阳能充电单元和能源管理单元三个模块;充电管理单元包括集成芯片HT7536‑1、集成芯片U3、集成芯片U4、集成芯片U7、稳压二极管ZD1、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发光二极管LD3、发光二极管LD4、发光二极管LD5、发光二极管LD6、三极管Q7、MOSFET管Q1、MOSFET管Q2、MOSFET管Q3、MOSFET管Q4、MOSFET管Q5、MOSFET管Q6、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容C2、电容C3、电容C5、电容C6、电容C8、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30、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4、电感L1;太阳能充电单元的集成芯片JP1、集成芯片P1、集成芯片U4、集成芯片U3、集成芯片USB、集成芯片COM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稳压二极管ZD1、稳压二极管ZD2、稳压二极管U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7、MOSFET管UA1、MOSFET管UA2、MOSFET管UA3、排阻RP1、排阻RP2、电感L1、可调电阻RT2、可调电阻MOV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阻R42、电阻R44、电阻R45、电阻R46、电阻R47、电阻R49、电阻R52、电阻R53、电阻R55、电阻R56、电阻R6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5、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7、电解电容C4、电解电容C6、开关K1、开关K2、开关K3、运算放大器U2A、运算放大器U2B;其中,在充电管理单元中,电阻R8的一端分别与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MOSFET管Q1的G极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VCC、电容C10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电容C19的一端、MOSFET管Q2的D极连接,MOSFET管Q1的S极、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电阻R1的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均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0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3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集成芯片U3的第六引脚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与电阻R25的另一端均接地,电容C1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26的一端、电容C20的一端、MOSFET管Q3的G极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与MOSFET管Q2的G极连接,MOSFET管Q2的S极分别与电阻R27的一端、电容C20的另一端、MOSFET管Q3的S极连接,电阻R26的另一端与集成芯片U3的第四引脚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集成芯片U3的第四引脚连接,MOSFET管Q3的D极分别与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5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容C16的一端、集成芯片U3的第二引脚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5的另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17的一端、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4的一端、电容C15的一端、MOSFET管Q4的D极、MOSFET管Q5的D极,输出J3、集成芯片U3的第一引脚连接,电容C16的另一端与电容C17的另一端均接地,电容C12的另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与电容C15的另一端均接地,信号ACOK与集成芯片U3的第五引脚连接,信号电容C31的一端分别与信号IADP、集成芯片U3的第七引脚连接,电容C32的一端分别与信号IDCHG、集成芯片U3的第八引脚连接,电容C31的另一端与电容C32的另一端均接地,信号PMON与集成芯片U3的第九引脚连接,信号PRO与集成芯片U3的第十引脚连接,电阻R34的一端分别与信号SDA、集成芯片U3的第十一引脚连接,电阻R35的一端分别与所属信号SCL、集成芯片U3的第十二引脚连接,电阻R34的另一端与电阻R35的另一端均与+3.6V电压连接,信号TB‑STAT与集成芯片U3的第十六引脚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电压VCC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与电源BAT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6的负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电阻R2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2的一端、集成芯片U3的第二十八引脚连接,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MOSFET管Q4的S极分别与集成芯片U3的第二十七引脚,电容C21的一端,MOSFET管Q6的D极、电感L1的一端连接,MOSFET管Q4的G极与集成芯片U3的第二十六引脚连接,电容C21的另一端与电阻R23的一端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与集成芯片U3的第二十五引脚连接,电容C23的一端与集成芯片U3的第二十四引脚连接,电容C23的另一端与电阻R24的一端、电容C30的一端、集成芯片U3的第二十二引脚均接地,MOSFET管的G极分别与集成芯片U3的第二十三引脚、电容C27的一端连接,MOSFET管Q6的S极与电容C27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2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30的另一端、电阻R28的一端、集成芯片U3的第二十一引脚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与+3.6V电压连接,电阻R29的一端与芯片U3的第二十引脚连接,电阻R29的另一端分别与MOSFET管Q5的S极、电容C18的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电阻R5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电容C24的一端、电容C28的一端、电阻R32的一端连接,电阻R30的一端与集成芯片U3的第十九引脚连接,电阻R3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电容C24的另一端、C29的一端、电容C25的一端、电容C26的一端、电源BAT的正极、电阻R2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集成芯片U4的第三引脚连接,电容C28的另一端与电容C29的另一端、电容C25的另一端、电容C26的另一端、电源J8的负极、电源J10的输出端、电源J7均接地,MOSFET管Q5的G极分别与电容C18的另一端、电阻R31的一端连接,电阻R31的另一端与集成芯片U3的第十八引脚连接,电阻R32的另一端与集成芯片U3的第十七引脚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3的另一端、集成芯片U4的第一引脚、电源J6连接,集成芯片U4的第二引脚分别与电阻R39的一端、电阻R38的一端连接,电阻R39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8的另一端分别与信号SUN‑ISEN、电容C34的一端、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与电容C34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37的一端与信号DATA连接,电阻R37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36的一端、电源J2的第二引脚连接,电阻R36的另一端与电压+3.6V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源J2的第一引脚均接地,电容C8的一端分别与电压+3.6V、集成芯片U7的第一引脚连接,电容C8的另一端与集成芯片U7的第二引脚均接地,信号ACOK与集成芯片U7的第三引脚连接,信号LD1与集成芯片U7的第四引脚连接,信号LD2与集成芯片U7的第五引脚连接,信号LD3与集成芯片U7的第六引脚连接,信号LD4与集成芯片U7的第七引脚连接,信号IADP与集成芯片U7的第十引脚连接,信号IDCHG与集成芯片U7的第十一引脚连接,信号SUN‑ISEN与集成芯片U7的第十二引脚连接,信号PRO与集成芯片U7的第十三引脚连接,信号SDA与集成芯片U7的第十四引脚连接,信号SCL与集成芯片U7的第十五引脚连接,信号DATA与集成芯片U7的第十六引脚连接,电阻R12的一端分别与集成芯片U7的第九引脚、电阻R10的一端、电容C11的一端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源BAT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容C11的另一端均接地,电压+3.6V分别与发光二极管LD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D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D5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D6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D3的负极与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信号LD1连接,发光二极管LD4的负极与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信号LD2连接,发光二极管LD5的负极与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与信号LD3连接,发光二极管LD6与电阻R19的一端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信号LD4连接,电阻R21的一端与电压VCC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5的负极、集成芯片HT7536‑1的第二引脚、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5的正极与电压V‑OUT连接,集成芯片HT7536‑1的第三引脚分别与电压+3.6V、电容C5的正极连接,电容C5的负极接地,集成芯片HT7536‑1的第一引脚接地;其中,在太阳能充电单元中,集成芯片JP1的第一引脚与电压+5V连接,集成芯片JP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信号SWIM、信号U4‑26连接,集成芯片JP1的第三引脚接地,电阻R2的一端与电压+5V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集成芯片JP1的第四引脚、电容C1的一端、信号RST、信号U4‑1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集成芯片JP1的第五引脚分别与信号T、电阻R21的一端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与信号U4‑30连接,集成芯片JP1的第六引脚分别与信号R、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与信号U4‑31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一引脚与信号U4‑18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二引脚与信号U4‑19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三引脚与信号U4‑20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四引脚与信号U4‑21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五引脚与信号U4‑22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六引脚与信号U4‑23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七引脚与信号U4‑24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八引脚与信号U4‑2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九引脚与信号U4‑3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十引脚分别与排阻RP2的第三引脚、排阻RP2的第四引脚、信号U4‑7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十一引脚分别与排阻RP2的第一引脚、排阻RP2的第二引脚、信号U4‑8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十二引脚分别与排阻RP1的第三引脚、排阻RP1的第四引脚、信号U4‑9连接,集成芯片P1的第十三引脚分别与排阻RP1的第一引脚、排阻RP1的第二引脚、信号U4‑10连接,排阻RP1的第五引脚、排阻RP1的第八引脚、排阻RP2的第五引脚和排阻RP2的第八引脚均接地,排阻RP1的第六引脚、排阻RP1的第七引脚、排阻RP2的第六引脚和排阻RP2的第七引脚均与电压+5V连接,集成芯片U4的第一引脚与信号U4‑1连接,集成芯片U4的第二引脚与信号U4‑2连接,集成芯片U4的第三引脚与信号U4‑3连接,集成芯片U4的第四引脚接地,集成芯片U4的第五引脚与电容C17的一端连接,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集成芯片U4的第六引脚与电压+5V连接,集成芯片U4的第七引脚与信号U4‑7连接,集成芯片U4的第八引脚与信号U4‑8连接,集成芯片U4的第九引脚与信号U4‑9连接,集成芯片U4的第十引脚与信号U4‑10连接,集成芯片U4的第十一引脚与集成芯片U4的第十二引脚均断路,集成芯片U4的第十三引脚分别与电阻R41的一端、电阻R39的一端、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电阻R41的另一端与电源VA连接,电阻R39的另一端与电容C13的另一端均接地,集成芯片U4的第十四引脚分别与电容C5的一端、电阻R19的一端、可变电阻RT2的一端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电压+5V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与可变电阻RT2的另一端均接地,集成芯片U4的第十五引脚与信号U4‑15连接,集成芯片U4的第十六引脚与信号U4‑16连接,集成芯片U4的第十七引脚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开关K3的一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电压+5V连接,芯片U4的第十八引脚与信号U4‑18连接,芯片U4的第十九引脚与信号U4‑19连接,芯片U4的第二十引脚与信号U4‑20连接,芯片U4的第二十一引脚与信号U4‑21连接,芯片U4的第二十二引脚与信号U4‑22连接,芯片U4的第二十三引脚与信号U4‑23连接,芯片U4的第二十四引脚与信号U4‑24连接,芯片U4的第二十五引脚与电阻R30的一端连接,电阻R30的另一端与电压+5V连接,芯片U4的第二十六引脚与信号U4‑26连接,芯片U4的第二十七引脚与信号U4‑27连接,芯片U4的第二十八引脚分别与电阻R49的一端、开关K1的一端连接,电阻R49的另一端与电压+5V连接,芯片U4的第二十九引脚分别与电阻R62的一端、开关K2的一端连接,电阻R62的另一端与电压+5V连接,开关K1的另一端与开关K2的另一端、开关K3的另一端均接地,芯片U4的第三十引脚与信号U4‑30连接,芯片U4的第三十一引脚与信号U4‑31连接,芯片U4的第三十二引脚与信号U4‑32连接,电阻R46的一端分别与信号U4‑16、电容C12的一端、电阻R40的一端连接,电阻R46的另一端与电容C12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40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U2B的输出端、电阻R33的一端连接,电阻R33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U2B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29的一端连接,电阻R29的另一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B的同向输入端分别与二极管D4的正极、电容C10的一端、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7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与电容C10的另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电阻R27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37的一端分别与信号U4‑32、电阻R34的一端连接,电阻R37的另一端与电压VB连接,电阻R3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42的一端、MOSFET管UA3的G极连接,电阻R42的另一端与电压VB连接,MOSFET管UA3的D极接地,MOSFET管UA3的S极与三极管Q7的发射极均接地,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压VA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3的另一端、三极管Q1的基极、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连接,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接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电解电容C4的正极、电容C11的一端、电压VB、电阻R12的一端、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电解电容C4的负极与电容C11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5的基极、稳压二极管U1的负极、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稳压二极管U1的正极与电阻R16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电解电容C6的正极、电容C7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电压+5V连接,电解电容C6的负极与电容C7的另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均接地,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于电压VA、电压TP1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与电解电容C2的正极、电解电容C3的正极、集成芯片U3的第一引脚连接,集成芯片U3的第四引脚断路,集成芯片U3的第二引脚分别与电感L1的一端、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集成芯片U3的第三引脚、电解电容C14的正极、电阻R55的一端、电阻R53的一端、集成芯片USB的第一引脚、集成芯片USB的第八引脚、电压USB_+5V连接,电阻R5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6的一端、集成芯片USB的第二引脚、集成芯片USB的第七引脚连接,电阻R5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2的一端、集成芯片USB的第三引脚、集成芯片USB的第六引脚连接,电解电容C2的负极与电解电容C3的负极、集成芯片U3的第五引脚、集成芯片U3的第六引脚、集成芯片U3的第七引脚、集成芯片U3的第八引脚、二极管D6的正极、电解电容C14的负极、电阻R56的另一端、电阻R52的另一端、集成芯片USB的第四引脚、集成芯片USB的第五引脚均接地,电阻R28的一端与信号U4‑15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6的一端、电阻R25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连接,电阻R26的另一端与电压+5V连接,电阻R25的另一端与电容C9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2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书电阻R9的一端、电阻R47的一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可变电阻MOV1的一端、稳压二极管ZD2的正极、电阻R4的一端、MOSFET管UA1的S极、集成芯片COM1的第二引脚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电阻R13的一端、二极管D3的正极、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稳压二极管ZD2的负极、MOSFET管UA1的G极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3的另一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电压VA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4的一端、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分别与电阻17的一端、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与信号U4‑27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均接地,集成芯片COM1的第一引脚与集成芯片COM1的第三引脚、集成芯片COM1的第五引脚均与电压VA连接,集成芯片COM1的第四引脚与集成芯片COM1的第六引脚均接地,MOSFET管UA1的D极与MOSFET管UA2的D极连接,MOSFET管UA2的S极与电阻R24的一端均接地,MOSFET管的G极分别与电阻R24的另一端、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电阻R20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U2A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2A的正电源端与电压VB连接,运算放大器U2A的负电源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A的反向输入端分别与电阻R47的另一端、电阻R44的一端、电阻R45的一端连接,电阻R44的另一端与电压+5V连接,电阻R45的另一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2A的同向输入端分别与电阻R38的一端、电阻R35的一端连接,电阻R38的另一端与电压+5V连接,电阻R35的另一端与电阻R36的一端连接,电阻R36的另一端接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弘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弘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21950528.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电动汽车备用太阳能移动电源
- 下一篇:一种折叠式太阳能移动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