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市政大型池体构筑物基坑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02220.6 | 申请日: | 201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0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黄孔铭;姜方龙;鲍国胜;陈如;陈泰仁;檀锦;黄岩嵩;李清滨;陈忠雄;蔡从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建中建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福州科扬专利事务所 35001 | 代理人: | 林朝熙 |
地址: | 350015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市政大型池体构筑物基坑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场地平整、测量放线;S2、咬合灌注桩施工;S3、冠梁及第一道支撑结构施工;S4、腰梁及第二道支撑结构施工;S5、传力带及底板施工;S6、第二道支撑结构拆除;S7、传力带及中板施工;S8、第一道支撑结构拆除;S9、土方回填。本发明对灌注桩加支撑体系的复合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进行改进,能够实现低噪施工,减少废料产生量,方便废料外运,同时在满足支撑强度的条件下,还能够降低支撑施体系工时间及拆除时间,方便支撑体系的拆卸和运输。 | ||
搜索关键词: | 施工 支撑结构 大型池体 基坑支护 支撑 构筑物 传力带 拆除 基坑支护结构 底板 咬合灌注桩 市政 场地平整 废料产生 土方回填 灌注桩 拆卸 放线 冠梁 腰梁 测量 复合 运输 改进 | ||
【主权项】:
1.一种市政大型池体构筑物基坑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场地平整、测量放线:确定桩位后,根据桩定位点拉十字线钉在四个转角处放置控制桩,以四个控制桩为基准开挖钢模导槽(1)基槽后埋设钢模导槽(1),在钢模导槽(1)和场地标高已测定的基础上,安放旋挖钻机;S2、咬合灌注桩(11)施工:在埋设的钢模导槽(1)内部利用旋挖钻机钻进成孔,每隔一个桩径依次钻成A孔(2),在相邻A孔(2)的空隙处钻成与A孔(2)部分相交的B孔(3),钻至设计孔深后进行清孔处理,清孔完毕后在A孔(2)和B孔(3)中采用履带式伸缩臂吊车吊装钢筋笼,并通过导管首先浇筑A孔(2)形成第一序列桩,再浇筑B孔(3)形成第二序列桩,浇筑完成后拆卸钢模导槽(1)形成咬合灌注桩(11);S3、冠梁(4)及第一道支撑结构(5)施工:咬合灌注桩(11)施工完毕后合围形成基坑,下挖基坑土方至离设计的第一道支撑结构(5)底部10‑20cm处进行第一道支撑结构(5)的放线定位,同时凿掉咬合灌注桩(11)桩顶部分的混凝土露出钢筋笼顶部后在咬合灌注桩(11)桩顶周围设置冠梁(4)的支撑模板,浇筑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模形成冠梁(4);冠梁(4)施工完成后,在冠梁(4)朝向基坑的一侧设置第一道支撑结构(5)的支撑模板,浇筑混凝土形成第一道支撑结构(5)的若干水平支撑梁(51)和角撑梁(52);S4、腰梁(6)及第二道支撑结构(7)施工:冠梁(4)及第一道支撑结构(5)施工完毕后继续下挖土方,下挖至离设计的第二道支撑结构(7)底部10‑20cm处且位于咬合灌注桩(11)朝向基坑的一侧进行第二道支撑结构(7)和腰梁(6)的放线定位;在定位处植筋,一端植入咬合灌注桩(11),与腰梁(6)的支撑模板配合用于浇筑腰梁(6);腰梁(6)施工完成后,在腰梁(6)上植入若干水平对撑管(71)和角撑管(72)形成第二道支撑结构(7);S5、传力带(8)及底板(9)施工:腰梁(6)及第二道支撑结构(7)施工完毕后,继续下挖土方至基坑底部;在第二道支撑结构(7)和基坑底部之间的咬合灌注桩(11)朝向基坑的一侧浇筑传力带(8);在所述传力带(8)的另一侧浇筑同厚度同强度的底板(9),在底板(9)下方留设排水沟(10);S6、第二道支撑结构(7)拆除:采用机械破除为主、人工拆除为辅的方式拆除第二道支撑结构(7);拆除第二道支撑结构(7)时利用绳锯先切割拆除水平对撑管(71),再拆除角撑管(72),同时逐段拆除腰梁(6);S7、传力带(8)及中板(12)施工;拆除第二道支撑结构(7)后,在第二道支撑结构(7)与第一道支撑结构(5)之间的咬合灌注桩(11)朝向基坑的一侧浇筑传力带(8),在所述传力带(8)的另一侧浇筑同厚度同强度的中板(12);S8、第一道支撑结构(5)拆除:同步切割水平支撑梁(51)、角撑梁(52)和冠梁(4),使其断开后,再将无轴力的水平支撑梁(51)、角撑梁(52)及冠梁(4)逐段拆除;第一道支撑结构(5)和第二道支撑结构(7)拆除后废料利用履带式伸缩臂吊车吊运;S9、土方回填:沿基坑四周对称均匀回填土方,用素粘土分层夯实;回填采用分层回填、分层夯实的施工办法,每层虚铺压厚度为0.25~0.3m;压实时,夯迹应相互搭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建中建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建中建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602220.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破碎混凝土的高压脉冲设备
- 下一篇:超深基坑多平台围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