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自行车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98679.4 | 申请日: | 2018-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18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赵淑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淑丽 |
主分类号: | B62J1/08 | 分类号: | B62J1/08;F04D13/04;B62M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功能自行车,包括前车轮、健身助力移动机构、风扇机构、升降座椅机构、后车轮、支撑轴一、支撑轴二、可调减震前轮支架、圆管、车把支架、车把,装置的移动动力来源于人们的跑步,可以改变跑步装置的坡度增强人们锻炼强度,装置可以根据人们使用需求调节车座的高度,满足人们使用需求,装置具有风扇机构,可以为运动中人们降温,使人们舒适凉爽,具有多功能性,装置能够根据行驶不同路面改变缓冲装置的缓冲强度。前车轮的中间与支撑轴一轴承连接,可调减震前轮支架的顶端与圆管相连接,圆管与健身助力移动机构的左端相连接,健身助力移动机构的右端与风扇机构相连连接。 | ||
搜索关键词: | 风扇机构 移动机构 支撑轴 圆管 多功能自行车 减震 前轮支架 前车轮 可调 健身 车座 车把支架 缓冲装置 跑步装置 升降座椅 需求调节 移动动力 轴承连接 后车轮 缓冲 左端 车把 坡度 凉爽 跑步 行驶 自行车 锻炼 | ||
【主权项】:
1.一种多功能自行车,包括前车轮(1)、健身助力移动机构(2)、风扇机构(3)、升降座椅机构(4)、后车轮(5)、支撑轴一(6)、支撑轴二(7)、可调减震前轮支架(8)、圆管(9)、车把支架(10)、车把(11),其特征在于:健身助力移动机构(2)包括固定架(2‑1)、螺纹盲孔一(2‑2)、螺纹盲孔二(2‑3)、固定螺钉(2‑4)、跑步装置(2‑5)、轴一(2‑6)、活动杆(2‑7)、L型固定杆(2‑8)、链条一(2‑9)、双链条链轮(2‑10)、长方形通孔(2‑11),固定架(2‑1)的底端依次设置有螺纹盲孔一(2‑2)、螺纹盲孔二(2‑3),固定螺钉(2‑4)穿过活动杆(2‑7)的左端上的孔,固定螺钉(2‑4)与螺纹盲孔二(2‑3)螺纹连接,活动杆(2‑7)与跑步装置(2‑5)相连接,跑步装置(2‑5)的右端与链条一(2‑9)的一端相连接,链条一(2‑9)的另一端与双链条链轮(2‑10)相啮合,双链条链轮(2‑10)的中间与支撑轴二(7)固定连接,活动杆(2‑7)的右端与轴一(2‑6)间隙连接,轴一(2‑6)与L型固定杆(2‑8)的右端间隙连接,活动杆(2‑7)的右端与L型固定杆(2‑8)接触连接,L型固定杆(2‑8)的左端与固定架(2‑1)底端固定连接,支撑轴二(7)与双链条链轮(2‑10)固定连接,L型固定杆(2‑8)的右端与支撑轴二(7)的两端轴承连接,L型固定杆(2‑8)的右端设置有长方形通孔(2‑11);跑步装置(2‑5)包括跑带(2‑5‑1)、跑板(2‑5‑2)、跑带滚轮一(2‑5‑3)、跑带滚轮二(2‑5‑4)、跑带滚轮支撑杆一(2‑5‑5)、跑带滚轮支撑杆二(2‑5‑6)、跑带滚轮固定架一(2‑5‑7)、跑带滚轮固定架二(2‑5‑8)、链轮一(2‑5‑9)、跑板支撑架(2‑5‑10)、跑板支撑杆一(2‑5‑11)、跑板固定架(2‑5‑12)、缓冲弹簧一(2‑5‑13)、圆柱凸起二(2‑5‑14)、限位孔(2‑5‑15),跑带(2‑5‑1)的一端与跑带滚轮一(2‑5‑3)摩擦连接,跑带滚轮一(2‑5‑3)的中间与跑带滚轮支撑杆一(2‑5‑5)固定连接,跑带滚轮支撑杆一(2‑5‑5)的两端与跑带滚轮固定架一(2‑5‑7)的顶端轴承连接,跑带滚轮固定架一(2‑5‑7)的底端与活动杆(2‑7)的左端固定连接,跑板(2‑5‑2)与跑带(2‑5‑1)间隙连接,跑板(2‑5‑2)的两端与跑板支撑杆一(2‑5‑11)固定连接,跑板支撑杆一(2‑5‑11)的两端与跑板支撑架(2‑5‑10)的顶端固定连接,跑板支撑架(2‑5‑10)的底端设置有圆柱凸起二(2‑5‑14),圆柱凸起二(2‑5‑14)与缓冲弹簧一(2‑5‑13)间隙连接,缓冲弹簧一(2‑5‑13)的一端与跑板支撑架(2‑5‑10)的底端固定连接,缓冲弹簧一(2‑5‑13)的另一端与跑板固定架(2‑5‑12)的顶端固定连接,跑板固定架(2‑5‑12)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孔(2‑5‑15),限位孔(2‑5‑15)与圆柱凸起二(2‑5‑14)间隙连接,跑板固定架(2‑5‑12)的底端与活动杆(2‑7)的两端固定连接,跑带(2‑5‑1)的另一端与跑带滚轮二(2‑5‑4)摩擦连接,跑带滚轮二(2‑5‑4)的中间与跑带滚轮支撑杆二(2‑5‑6)固定连接,链轮一(2‑5‑9)与跑带滚轮支撑杆二(2‑5‑6)的两端固定连接,跑带滚轮支撑杆二(2‑5‑6)的两端与跑带滚轮固定架二(2‑5‑8)的顶端轴承连接,跑带滚轮固定架二(2‑5‑8)的底端与活动杆(2‑7)的右端固定连接,链轮一(2‑5‑9)与链条一(2‑9)的一端相啮合;风扇机构(3)包括风扇叶片(3‑1)、风扇固定叶轮(3‑2)、小皮带轮(3‑3)、风扇固定杆(3‑4)、皮带(3‑5)、大皮带轮(3‑6)、皮带支撑轴(3‑7)、链轮二(3‑8)、链条二(3‑9)、蜗杆(3‑10)、风扇固定架(3‑11)、皮带支撑轴固定架(3‑12)、涡轮(3‑13),链条二(3‑9)的一端与双链条链轮(2‑10)相啮合,链条二(3‑9)的另一端与链轮二(3‑8)相啮合,链轮二(3‑8)的中间与蜗杆(3‑10)的两端键连接,蜗杆(3‑10)的两端与L型固定杆(2‑8)的顶端轴承连接,蜗杆(3‑10)的中间与涡轮(3‑13)相啮合,涡轮(3‑13)与皮带支撑轴(3‑7)键连接,皮带支撑轴(3‑7)的一端与皮带支撑轴固定架(3‑12)轴承连接,皮带支撑轴固定架(3‑12)的两端与L型固定杆(2‑8)的顶端固定连接,皮带支撑轴(3‑7)的另一端与大皮带轮(3‑6)键连接,大皮带轮(3‑6)与皮带(3‑5)的一端摩擦连接,皮带(3‑5)的另一端与小皮带轮(3‑3)摩擦连接,小皮带轮(3‑3)的中间与风扇固定杆(3‑4)的一端轴承连接,风扇固定杆(3‑4)的另一端与风扇固定架(3‑11)的中间固定连接,风扇固定架(3‑11)的两端与L型固定杆(2‑8)的顶端固定连接,小皮带轮(3‑3)与风扇固定叶轮(3‑2)固定连接,风扇固定叶轮(3‑2)与风扇叶片(3‑1)固定连接;升降座椅机构(4)包括车座(4‑1)、海绵垫(4‑2)、支撑方杆(4‑3)、伸缩装置(4‑4)、连接杆(4‑5)、限位钮(4‑6)、固定支架(4‑7)、定位杆(4‑8)、螺纹盲孔三(4‑9)、定位螺钉(4‑10)、轴二(4‑11)、轴三(4‑12),车座(4‑1)设置有海绵垫(4‑2),车座(4‑1)的底端与支撑方杆(4‑3)的中间固定连接,支撑方杆(4‑3)的两端与连接杆(4‑5)的一端固定连接,限位钮(4‑6)穿过长方形通孔(2‑11),限位钮(4‑6)与连接杆(4‑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方杆(4‑3)的两端与轴三(4‑12)的一端固定连接,轴三(4‑12)的另一端与伸缩装置(4‑4)的顶端间隙连接,支撑方杆(4‑3)的两端与伸缩装置(4‑4)的顶端接触连接,伸缩装置(4‑4)的底端与轴二(4‑11)间隙连接,轴二(4‑11)与固定支架(4‑7)的顶端间隙连接,轴二(4‑11)与定位杆(4‑8)的左端间隙连接,定位杆(4‑8)的左端与固定支架(4‑7)的一侧接触连接,固定支架(4‑7)的另一侧与伸缩装置(4‑4)接触连接,固定支架(4‑7)的底端与L型固定杆(2‑8)的左端固定连接,定位杆(4‑8)设置有螺纹盲孔三(4‑9),并且多个螺纹盲孔三(4‑9)均布在定位杆(4‑8)上,定位螺钉(4‑10)穿过伸缩装置(4‑4)底端上的孔,定位螺钉(4‑10)与螺纹盲孔三(4‑9)螺纹连接,定位杆(4‑8)的右端与L型固定杆(2‑8)的右端固定连接;伸缩装置(4‑4)包括短曲杆一(4‑4‑1)、短曲杆二(4‑4‑2)、轴四(4‑4‑3)、轴五(4‑4‑4)、长曲杆一(4‑4‑5)、长曲杆(4‑4‑6)、轴六(4‑4‑7),短曲杆一(4‑4‑1)的一端与轴三(4‑12)间隙连接,短曲杆二(4‑4‑2)的一端与轴三(4‑12)间隙连接,短曲杆一(4‑4‑1)的一端与短曲杆二(4‑4‑2)的一端接触连接,短曲杆一(4‑4‑1)的另一端与轴五(4‑4‑4)间隙连接,轴五(4‑4‑4)与长曲杆(4‑4‑6)的一端间隙连接,短曲杆一(4‑4‑1)的另一端与长曲杆(4‑4‑6)的一端接触连接,短曲杆二(4‑4‑2)的另一端与轴四(4‑4‑3)间隙连接,轴四(4‑4‑3)与长曲杆一(4‑4‑5)的一端间隙连接,长曲杆一(4‑4‑5)的中间与轴六(4‑4‑7)间隙连接,轴六(4‑4‑7)与长曲杆(4‑4‑6)的中间间隙连接,长曲杆一(4‑4‑5)的中间与长曲杆(4‑4‑6)的中间接触连接;可调减震前轮支架(8)包括前车轮支架一(8‑1)、支撑架(8‑2)、活动压板(8‑3)、定位板(8‑4)、圆杆(8‑5)、缓冲弹簧二(8‑6)、前车轮支架二(8‑7)、缓冲弹簧三(8‑8)、粗钢丝绳(8‑9)、改向轮一(8‑10)、改向轮支撑杆一(8‑11)、改向轮二(8‑12)、改向轮支撑杆二(8‑13)、调节螺母(8‑14)、螺纹杆(8‑15)、L支撑架(8‑16)、圆柱凸起(8‑17),前车轮支架一(8‑1)顶端与活动压板(8‑3)的两端滑轨连接,活动压板(8‑3)的中间与粗钢丝绳(8‑9)的底端固定连接,前车轮支架一(8‑1)顶端与支撑架(8‑2)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架(8‑2)与定位板(8‑4)接触连接,圆杆(8‑5)的底端穿过支撑架(8‑2)顶端上的孔,圆杆(8‑5)的底端与定位板(8‑4)固定连接,圆杆(8‑5)与缓冲弹簧二(8‑6)间隙连接,缓冲弹簧二(8‑6)的底端与支撑架(8‑2)的顶端固定连接,缓冲弹簧二(8‑6)的顶端与前车轮支架二(8‑7)的底端固定连接,圆杆(8‑5)顶端与前车轮支架二(8‑7)的底端固定连接,前车轮支架二(8‑7)的顶端设置有圆柱凸起(8‑17),圆柱凸起(8‑17)与圆管(9)中间上的孔间隙连接,改向轮支撑杆一(8‑11)的一端与圆管(9)的底端固定连接,改向轮支撑杆一(8‑11)的另一端与改向轮一(8‑10)轴承连接,改向轮一(8‑10)与粗钢丝绳(8‑9)接触连接,粗钢丝绳(8‑9)与改向轮二(8‑12)接触连接,改向轮二(8‑12)与改向轮支撑杆二(8‑13)的一端轴承连接,改向轮支撑杆二(8‑13)的另一端与圆柱凸起(8‑17)的顶端固定连接,粗钢丝绳(8‑9)的顶端与缓冲弹簧三(8‑8)的一端固定连接,缓冲弹簧三(8‑8)的另一端与螺纹杆(8‑15)的左端固定连接,螺纹杆(8‑15)穿过L支撑架(8‑16)的右端上的孔,螺纹杆(8‑15)的右端与调节螺母(8‑14)螺纹连接,调节螺母(8‑14)与L支撑架(8‑16)的右端接触连接,L支撑架(8‑16)的左端与圆柱凸起(8‑17)的顶端固定连接;前车轮(1)的中间与支撑轴一(6)轴承连接,支撑轴一(6)的两端与可调减震前轮支架(8)的底端固定连接,可调减震前轮支架(8)的顶端与车把支架(10)的底端固定连接,车把支架(10)的顶端与车把(11)的中间固定连接,可调减震前轮支架(8)的顶端与圆管(9)相连接,圆管(9)与健身助力移动机构(2)的左端相连接,健身助力移动机构(2)的右端与升降座椅机构(4)的底端相连接,健身助力移动机构(2)的右端与支撑轴二(7)相连接,后车轮(5)的中间与支撑轴二(7)固定连接,健身助力移动机构(2)的右端与风扇机构(3)相连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淑丽,未经赵淑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198679.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行车座杆升降锁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水凝胶降温自行车坐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