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互投开关专用一体化真空灭弧室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056917.1 | 申请日: | 2018-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0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飞;谢国良;刘志远;马慧;史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晨鸿电气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H33/664 | 分类号: | H01H33/664;H01H33/662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 地址: | 25542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一种互投开关专用一体化真空灭弧室,主要应用于中压电力开关设备中,包括静侧结构部分、动侧结构部分、第一屏蔽和导向部分、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和壳体结构部分;在同一灭弧室的内部,焊接于动导电杆下端的第一动触头和焊接于静导电杆上端的第一静触头构成第一触头组,焊接于第一动触头上表面的圆筒状第二动触头和焊接于导电环下端的圆筒状第二静触头构成第二触头组,本发明以一体化结构的方式实现了原来须两只单独的单工真空灭弧室才能达到的电路转换功能,尤其适用于需要实现两个相联电路能够随时互相投入与切出的互投开关;同时对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提出了四种结构,解决了双工转换一体化结构对绝缘性能的严苛性,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 ||
| 搜索关键词: | 焊接 真空灭弧室 屏蔽 一体化结构 触头组 静触头 圆筒状 中压电力开关设备 一体化 电路转换 动导电杆 静导电杆 绝缘性能 壳体结构 上端 导电环 灭弧室 单工 切出 双工 电路 转换 应用 | ||
【主权项】:
1.一种互投开关专用一体化真空灭弧室,主要应用于中压电力开关设备中,包括静侧结构部分、动侧结构部分、第一屏蔽和导向部分、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壳体结构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部分包括第一绝缘外壳(12)、第二绝缘外壳(13)、静盖板(11)和动盖板(14);所述静盖板(11)、动盖板(14)分设于第一绝缘外壳(12)的下端和第二绝缘外壳(13)的上端;所述静侧结构部分包括第一静导电杆(41)、第一静触头(42)、第二静导电杆(21)、导电环(22)和第二静触头(23);第一静导电杆(41)的下端与静盖板(11)焊接,第一静导电杆(41)的上端与第一静触头(42)焊接;导电环(22)设于第一绝缘外壳(12)和第二绝缘外壳(13)之间,导电环(22)的下端焊接有圆筒状第二静触头(23),导电环(22)的外圆周面的一侧焊接有第二静导电杆(21);所述动侧结构部分包括动导电杆(31)、第一动触头(33)和第二动触头(32);动导电杆(31)的下端焊接有与第一静触头(42)位置相对的第一动触头(33),第一动触头(33)的上表面即远离第一静触头(42)的一端焊接有与圆筒状第二静触头(23)位置相对的圆筒状第二动触头(32),动导电杆(31)的上端通过第一波纹管(61)与动盖板(14)连接;所述第一屏蔽和导向部分,包括第一屏蔽筒(51)、第一波纹管(61)和第一导向套(71);第一屏蔽筒(51)设于第一绝缘外壳(12)内腔中部,第一静触头(42)、第一动触头(33)、第二动触头(32)、以及第二静触头(23)的下部置于第一屏蔽筒(51)的内腔;所述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位于导电环(22)和第一动触头(33)之间,同时包覆在动导电杆(31)外侧,置于圆筒状第二动触头(32)、圆筒状第二静触头(23)的内腔内,该部分有四种结构;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的第一种结构为:将第二导向套(72)焊接于导电环(22)的内侧,第二导向套(72)呈筒状包覆在动导电杆(31)的外侧,动导电杆(31)依次贯穿第一导向套(71)、动盖板(14)、第一波纹管(61)、第二导向套(72)、圆筒状第二静触头(23)及圆筒状第二动触头(32)后与第一动触头(33)焊接;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的第二种结构为: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包括绝缘支撑套(73)、第二波纹管(62)和第二波纹管屏蔽罩(63);绝缘支撑套(73)设于导电环(22)的内侧,绝缘支撑套(73)的下端与第二波纹管(62)连接,第二波纹管(62)下端与第一动触头(33)连接,同时在第二波纹管(62)的外侧设有第二波纹管屏蔽罩(63);动导电杆(31)依次贯穿第一导向套(71)、动盖板(14)、第一波纹管(61)、绝缘支撑套(73)、第二波纹管(62)、第二波纹管屏蔽罩(63)、圆筒状第二静触头(23)及圆筒状第二动触头(32)后与第一动触头(33)焊接;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的第三种结构为: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包括第二屏蔽筒(52)和第一绝缘套(74);第一绝缘套(74)设于第一动触头(33)的上表面,第二屏蔽筒(52)设于第一绝缘套(74)外圆周面中部,第一绝缘套(74)以及第二屏蔽筒(52)置于圆筒状第二静触头(23)和圆筒状第二动触头(32)的内腔;动导电杆(31)依次贯穿第一导向套(71)、动盖板(14)、第一波纹管(61)、导电环(22)、圆筒状第二静触头(23)、第二屏蔽筒(52)、第一绝缘套(74)及圆筒状第二动触头(32)后与第一动触头(33)焊接;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的第四种结构为: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包括第三屏蔽筒(53)和第二绝缘套(75);第二绝缘套(75)固定于导电环(22)的内侧,呈筒状包覆在动导电杆(31)的外侧,第三屏蔽筒(53)设于第二绝缘套(75)外圆周面中部,动导电杆(31)依次贯穿第一导向套(71)、动盖板(14)、第一波纹管(61)、导电环(22)、第二绝缘套(75)、第三屏蔽筒(53)、圆筒状第二静触头(23)及圆筒状第二动触头(32)后与第一动触头(33)焊接;在同一灭弧室内部,焊接于动导电杆(31)下端的第一动触头(33)和焊接于静导电杆(41)上端的第一静触头(42)构成第一触头组实现合闸和分闸功能转换,同时焊接于第一动触头(33)上表面的圆筒状第二动触头(32)和焊接于导电环(22)下端的圆筒状第二静触头(23)构成第二触头组实现分闸和合闸功能转换,二对触头组进行相反投切。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晨鸿电气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未经山东晨鸿电气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056917.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