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互投开关专用一体化真空灭弧室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056917.1 | 申请日: | 2018-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0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飞;谢国良;刘志远;马慧;史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晨鸿电气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H33/664 | 分类号: | H01H33/664;H01H33/662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 地址: | 25542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焊接 真空灭弧室 屏蔽 一体化结构 触头组 静触头 圆筒状 中压电力开关设备 一体化 电路转换 动导电杆 静导电杆 绝缘性能 壳体结构 上端 导电环 灭弧室 单工 切出 双工 电路 转换 应用 | ||
一种互投开关专用一体化真空灭弧室,主要应用于中压电力开关设备中,包括静侧结构部分、动侧结构部分、第一屏蔽和导向部分、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和壳体结构部分;在同一灭弧室的内部,焊接于动导电杆下端的第一动触头和焊接于静导电杆上端的第一静触头构成第一触头组,焊接于第一动触头上表面的圆筒状第二动触头和焊接于导电环下端的圆筒状第二静触头构成第二触头组,本发明以一体化结构的方式实现了原来须两只单独的单工真空灭弧室才能达到的电路转换功能,尤其适用于需要实现两个相联电路能够随时互相投入与切出的互投开关;同时对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提出了四种结构,解决了双工转换一体化结构对绝缘性能的严苛性,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灭弧室,尤指一种互投开关专用一体化真空灭弧室,属于电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的进步,工业和民用、轨道交通等电路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需要实现两个相联电路能够随时互相投入与切出的功能电气开关,称之为互投开关,利用互投开关可以使两个相联电路根据需要分别投入或切出系统电路,以实现功能转换或增大系统设计冗余度、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现有互投开关都是利用两个单独的电气开关,利用电气互锁电路使之电气联接,或设置一个复杂的操纵机构使之机械联接,这种互投开关使用的是两组单独的单工真空灭弧室。在这种情况下,该互投开关增加了材料、组件和测试复杂度,开关设备组件的尺寸和成本相应变大。
现有的单工真空灭弧室只能实现合闸和分闸功能,如图1所示现有的单工真空灭弧室结构示意图,包括动导电杆1’、动触头2’、静触头3’、静导电杆4’、静盖板5’、绝缘外壳6’、屏蔽筒7’、波纹管8’、动盖板9’和导向套10’,动盖板9’、静盖板5’分别设于绝缘外壳6’的上端和下端,屏蔽筒7’设于绝缘外壳6’内腔,动导电杆1’下部、波纹管8’下部、动触头2’、静触头3’、静导电杆4’上部置于屏蔽筒7’内腔,动导电杆1’贯穿导向套10’、动盖板9’、波纹管8’后下端与动触头2’焊接在一起,静导电杆4’的上端与静触头3’焊接在一起,静导电杆4’的下端与静盖板5’的上表面焊接在一起。单个现有的单工真空灭弧室不能实现两个相联电路的互相投入与切出。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互投开关专用一体化真空灭弧室,以达到单只真空灭弧室具有双工的功能,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互投开关专用一体化真空灭弧室,主要应用于中压电力开关设备中,包括静侧结构部分、动侧结构部分、第一屏蔽和导向部分、第二屏蔽和导向部分、壳体结构部分;
所述壳体结构部分包括第一绝缘外壳12、第二绝缘外壳13、静盖板11和动盖板14;所述静盖板11、动盖板14分设于第一绝缘外壳12的下端和第二绝缘外壳13的上端;
所述静侧结构部分包括第一静导电杆41、第一静触头42、第二静导电杆21、导电环22和第二静触头23;第一静导电杆41的下端与静盖板11焊接,第一静导电杆41的上端与第一静触头42焊接;导电环22设于第一绝缘外壳12和第二绝缘外壳13之间,导电环22的下端焊接有圆筒状第二静触头23,导电环22的外圆周面的一侧焊接有第二静导电杆21;
所述动侧结构部分包括动导电杆31、第一动触头33和第二动触头32;动导电杆31的下端焊接有与第一静触头42位置相对的第一动触头33,第一动触头33的上表面即远离第一静触头42的一端焊接有与圆筒状第二静触头23位置相对的圆筒状第二动触头32,动导电杆31的上端通过第一波纹管61与动盖板14连接;
所述第一屏蔽和导向部分,包括第一屏蔽筒51、第一波纹管61和第一导向套71;第一屏蔽筒51设于第一绝缘外壳12内腔中部,第一静触头42、第一动触头33、第二动触头32、以及第二静触头23的下部置于第一屏蔽筒51的内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晨鸿电气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未经山东晨鸿电气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69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