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线圈组件焊接系统及焊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65305.9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70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清野岛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1/02 | 分类号: | B23K31/02;H01F41/04;B23K37/00;B23K10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刘振 |
地址: | 325608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的电磁线圈组件焊接系统及焊接方法,其焊接系统的外转盘有静触头上料档位、接线板上料档位、静触头检测档位、接线板检测档位、线圈上料档位、线圈检测档位、静触头焊接档位、第一焊接点检测及修整档位、接线板焊接档位、第二焊接点检测及修整档位、出料档位和成品下料检测档位;立板上设置有静触头夹紧检测器、接线板夹紧检测器、线圈夹紧检测器、静触头焊接机构及送焊丝机构、静触头与线圈焊接成型检测器及修整机构、接线板焊接机构及送焊丝机构、接线板与线圈焊接成型检测器及修整机构、成品检测器和下料检测器。本发明将立板、外转盘、锁紧装置、焊接机构结合在一起,多个线圈组件同时生产,焊接出的线圈组件质量高、尺寸精确。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线圈 组件 焊接 系统 方法 | ||
【主权项】:
1.电磁线圈组件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台面、立板(2)、外转盘(3)、内盘(1)和控制器,立板(2)设置在水平台面上并与水平台面垂直;外转盘(3)和内盘(1)设置在立板(2)上,外转盘(3)通过圆心处的转动轴设置在立板(2)上的,内盘(1)是固定在立板(2)上的,内盘(1)的半径比外转盘(3)的半径小,内盘(1)和外转盘(3)同心且内盘(1)设置在外转盘(3)的外侧;外转盘(3)上设置有多个锁紧装置(4),多个锁紧装置(4)沿着外转盘(3)的外圆周均匀设置;外转盘(3)有12个转动档位,依次为静触头上料档位、接线板上料档位、静触头检测档位、接线板检测档位、线圈上料档位、线圈检测档位、静触头焊接档位、第一焊接点检测及修整档位、接线板焊接档位、第二焊接点检测及修整档位、出料档位和成品下料检测档位;立板(2)上还设置有静触头夹紧检测器(8)、接线板夹紧检测器(9)、线圈夹紧检测器(11)、静触头焊接机构(12)、静触头送焊丝机构、静触头与线圈焊接成型检测器(13)、第一焊接点修整机构(14)、接线板焊接机构(15)、接线板送焊丝机构、接线板与线圈焊接成型检测器(16)、第二焊接点修整机构(17)、成品检测器(18)和成品下料检测器(19);水平台面上还设置有静触头振盘(6)、静触头直振、静触头取料机械手、接线板振盘(7)、接线板直振、接线板取料机械手、线圈振盘(10)、线圈直振、线圈取料机械手和成品取料机械手(5);静触头振盘(6)、静触头直振和静触头取料机械手对应外转盘(3)的静触头上料档位;接线板振盘(7)、接线板直振和接线板取料机械手对应外转盘(3)的接线板上料档位;静触头夹紧检测器(8)对应外转盘(3)的静触头检测档位;接线板夹紧检测器(9)对应外转盘(3)的接线板检测档位;线圈振盘(10)、线圈直振和线圈取料机械手对应外转盘(3)的线圈上料档位;线圈夹紧检测器(11)对应外转盘(3)的线圈检测档位;静触头焊接机构(12)和静触头送焊丝机构对应外转盘(3)的静触头焊接档位;静触头与线圈焊接成型检测器(13)和第一焊接点修整机构(14)对应外转盘(3)的第一焊接点检测及修整档位;接线板焊接机构(15)和接线板送焊丝机构对应外转盘(3)的接线板焊接档位;接线板与线圈焊接成型检测器(16)和第二焊接点修整机构(17)对应外转盘(3)的第二焊接点检测及修整档位;成品检测器(18)和成品取料机械手(5)对应外转盘(3)的出料档位;成品下料检测器(19)对应外转盘(3)的成品下料检测档位;所述锁紧装置(4)包括第一端座(401)、第二端座(413)、静触头夹紧单元、线圈夹紧单元、接线板夹紧单元和两个线圈端部抬升机构;第一端座(401)和第二端座(413)连接;第一端座(401)上设置有第一凸台(402)、第二凸台(403)、第三凸台(404)和第四凸台(405);第一凸台(402)位于第一端座(401)的下部,第二凸台(403)位于第一凸台(402)的前侧,第三凸台(404)和第四凸台(405)位于第一凸台(402)的上表面,第三凸台(404)与第四凸台(405)之间形成第一凹槽(406);第二凸台(403)为中间高两边低的阶梯状,第二凸台(403)中部高台阶的上表面为弧面;第二端座(413)的下部设置有第五凸台(414),第二端座(413)的外侧设置有第六凸台(415);所述静触头夹紧单元包括静触头夹持装置(407)、静触头Y轴调整件(408)和静触头Z轴调整件(409);静触头夹持装置(407)和静触头Y轴调整件(408)设置在第一端座(401)的上部,静触头Z轴调整件(409)设置在第一凸台(402)上;静触头夹持装置(407)包括L型弯头(407‑1)、第一轴杆(407‑2)、设置在第一轴杆(407‑2)一端的第一端头(407‑3)和设置在第一轴杆(407‑2)另一端的弯头座(407‑4),L型弯头(407‑1)和弯头座(407‑4)活动连接;弯头座(407‑4)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轴座(407‑5);L型弯头(407‑1)由上连接块(407‑11)和下连接块(407‑12)组成,上连接块(407‑11)上穿有第一转轴(407‑6),第一转轴(407‑6)的两端支撑在两个第一轴座(407‑5)上;上连接块(407‑11)的下端与弯头座(407‑4)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407‑7),下连接块(407‑12)的下端面为弧面;其中,第一轴杆(407‑2)穿过第一端座(401),第一轴杆(407‑2)的中轴线与Y轴平行,第一端头(407‑3)位于第一端座(401)背面的外部,第一端头(407‑3)与第一端座(401)背面之间的第一轴杆(407‑2)上套有第二复位弹簧;静触头Y轴调整件(408)包括第二轴杆(408‑1)和设置在第二轴杆(408‑1)一端的第二端头(408‑2);第二轴杆(408‑1)穿过第一端座(401),第二轴杆(408‑1)的中轴线与Y轴平行,第二端头(408‑2)位于第一端座(401)背面的外部,第二端头(408‑2)与第一端座(401)背面之间的第二轴杆(408‑1)上套有第三复位弹簧(408‑3);静触头Z轴调整件(409)包括第三轴杆(409‑1)和设置在第三轴杆(409‑1)一端的第三端头(409‑2);第三轴杆(409‑1)穿过第一凸台(402),第三轴杆(409‑1)的中轴线与Z轴平行,第三端头(409‑2)位于第一凸台(402)底面的外部,第三端头(409‑2)与第一凸台(402)底面之间的第三轴杆(409‑1)上套有第四复位弹簧(409‑3);所述线圈夹紧单元包括线圈夹持装置(410)和线圈Z轴调整件(411);线圈夹持装置(410)设置在第一端座(401)上表面,线圈Z轴调整件(411)设置在第二凸台(403)的中部;线圈夹持装置(410)包括第一夹板(410‑1),第一端座(401)上表面设置有两个第二轴座(410‑2),第一夹板(410‑1)的中部穿有第二转轴(410‑3),第二转轴(410‑3)的两端支撑在两个第二轴座(410‑2)上;第一夹板(410‑1)后部的背面设置有第五复位弹簧(410‑4),第一夹板(410‑1)后部下方的第一端座(401)上设置有第一孔(410‑5),第五复位弹簧(410‑4)的下部位于第一孔(410‑5)内,第五复位弹簧(410‑4)的下端固定在孔底,第五复位弹簧(410‑4)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夹板(410‑1)后部的背面;第一夹板(410‑1)前端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两个压块(410‑6),两个压块(410‑6)的下表面均为弧面;线圈Z轴调整件(411)包括第四轴杆(411‑1)和设置在第四轴杆(411‑1)一端的第四端头(411‑2);第四轴杆(411‑1)穿过第二凸台(403)中部的高台阶,第四轴杆(411‑1)的中轴线与Z轴平行,第四端头(411‑2)位于第二凸台(403)底面的外部,第四端头(411‑2)与第二凸台(403)底面之间的第四轴杆(411‑1)上套有第六复位弹簧;所述接线板夹紧单元包括第一卡槽(419)、第二卡槽(420)、接线板夹持装置(416)、接线板X轴调整件(417)和移动滑板(418);接线板夹持装置(416)设置在第五凸台(414)正面,接线板X轴调整件(417)设置在第六凸台(415)上;第一卡槽(419)和第二卡槽(420)设置在第二端座(413)正面,且第一卡槽(419)设置在第二端座(413)的上部;第一卡槽(419)呈横向设置,与X轴平行,第二卡槽(420)呈纵向设置,与Z轴平行;第二卡槽(420)位于第一卡槽(419)和第六凸台(415)之间,且第一卡槽(419)和第二卡槽(420)贯通;接线板夹持装置(416)包括第二夹板(416‑1),第五凸台(414)正面设置有两个第三轴座(416‑2),第二夹板(416‑1)的中部穿有第三转轴(416‑3),第三转轴(416‑3)的两端支撑在两个第三轴座(416‑2)上;第二夹板(416‑1)下部的背面设置有第八复位弹簧(416‑4),第二夹板(416‑1)下部下方的第五凸台(414)上设置有第二孔(416‑5),第八复位弹簧(416‑4)的下部位于第二孔(416‑5)内,第八复位弹簧(416‑4)的下端固定在孔底,第八复位弹簧(416‑4)的上端固定在第二夹板(416‑1)下部的背面;接线板X轴调整件(417)包括第六轴杆(417‑1)和设置在第六轴杆(417‑1)一端的第六端头(417‑2);第六轴杆(417‑1)穿过第六凸台(415),第六轴杆(417‑1)的中轴线与X轴平行,第六端头(417‑2)位于第六凸台(415)侧面的外部,第六端头(417‑2)与第六凸台(415)侧面之间的第六轴杆(417‑1)上套有第九复位弹簧(417‑3);第六轴杆(417‑1)另一端的端部正对着第一卡槽(419);另外,第五凸台(414)上设置有通槽,移动滑板(418)穿过该通槽,移动滑板(418)与Z轴平行,移动滑板(418)的上端正对着第一卡槽(419)。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清野岛机电有限公司,未经乐清野岛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265305.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干扰的机房监控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环境检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