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去差异化尺寸参量的驾驶姿态特征分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64223.X | 申请日: | 201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85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周;张淼;扈静;刘正琼;葛茂根;张铭鑫;凌琳;张玺;王小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6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陆丽莉;何梅生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去差异化尺寸参量的驾驶姿态特征分类方法,其特征是:选取关键尺寸参量以代替常用的关节角度参量用以描述驾驶姿态,并排除体格特征差异的影响,得到去差异化尺寸参量;进而运用k‑均值聚类方法对去差异化尺寸参量的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借助散点图对聚类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述,实现不同驾驶姿态特征分类。本发明能够较为便捷的测定驾驶者的姿态偏好特征,为面向用户的个性化驾驶舱布局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异化 尺寸 参量 驾驶 姿态 特征 分类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去差异化尺寸参量的驾驶姿态特征分类方法,是应用于根据驾驶坐姿侧视图所描述的人体二维模型中,其特征是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1、驾驶姿态的简化测定:步骤1.1、在所述人体二维模型中标示人体不同的关节部位,包括:将躯干中心线与大腿中心线的交点,即髋关节标示点,记为H;将肩关节标示点,记为S;将手掌中心标示点,记为P;将踝关节标示点,记为A;将肘关节标示点,记为E;将膝关节标示点,记为K;步骤1.2、在所述人体二维模型中测定人体关键尺寸参量,包括:将所述肩关节标示点S和髋关节标示点H的竖直距离,记为d1;将所述手掌中心标示点P和肩关节标示点S的水平距离,记为d2;将所述手掌中心标示点P和髋关节标示点H的竖直距离,记为d3;将所述踝关节标示点A和髋关节标示点H的水平距离,记为d4;将所述踝关节标示点A和髋关节标示点H的竖直距离,记为d5;步骤1.3、获取所述人体二维模型中的去差异化尺寸参量,包括:以d1/hs表示相对坐高,表征驾驶者上体的倾斜程度,其中hs是所述肩关节标示点S至髋关节标示点H的距离,即人体躯干长度;以d2/lu表示方向盘相对水平距离,表征排除人体臂长差异的驾驶者距方向盘远近程度,其中lu=l1+l2,l1为所述肩关节标示点S至肘关节标示点E的距离,l2为所述肘关节标示点E至手掌中心标示点P的距离;以d3/d1表示方向盘相对竖直距离,表征驾驶者手握方向盘时手部上抬程度;以d4/ll表示踏板相对水平距离,表征排除人体腿长差异的驾驶者距踏板远近程度,其中ll=l3+l4,l3为所述髋关节标示点H至膝关节标示点K的距离,l4为所述膝关节标示点K至踝关节标示点A的距离;以d5/ll表示踏板相对竖直距离,表征排除人体腿长差异的驾驶者相对于踏板的乘坐高度;步骤2、驾驶姿态的特征分类:步骤2.1、按照步骤1.3获取m个被试者所测得的n个去差异化尺寸参量作为样本数据,记为X={x1,x2,···,xi,···,xm},xi表示第i组样本数据,并有xi={xi1,xi2,···,xil,···,xin},xil表示第i组样本数据的第l个去差异化尺寸参量;i=1,2,···,m;l=1,2,···,n;1≤n≤5;步骤2.2、定义聚类次数为r;初始化r=1;步骤2.3、根据所设定的聚类数k,从样本数据X中选取k组样本数据作为初始聚类中心,记为![]()
表示第r次聚类的第j个聚类中心;j=1,2,…k;步骤2.4、计算第i组样本数据xi与第r次聚类的第j个聚类中心
的欧氏距离
从而获得第i组样本数据xi与第r次聚类的k个聚类中心的欧氏距离;步骤2.5、从所述第i组样本数据xi与第r次聚类的k个聚类中心的欧氏距离中选取最小距离,记为
并将所述第i组样本数据xi划为第j类;从而将所有m组样本数据划分到k个类中;步骤2.6、假设第j类中包含q组样本数据,利用式(1)计算第r次聚类后第j类中第u组样本数据xu与第j个聚类中心
的距离平方
进而利用式(2)计算第r次聚类后所有样本数据与其所属类的聚类中心的距离平方和Dr:![]()
式(1)和式(2)中,xul表示第u组样本数据的第l个去差异化尺寸参量;u=1,2,···,q;
表示第r次聚类的第j个聚类中心
的第l个去差异化尺寸参量;步骤2.7、计算第j类的重心,作为第r+1次聚类的第j个聚类中心
步骤2.8、判断r=1是否成立,若成立,则将r+1赋值给r后,返回步骤2.4执行,从而获得第r+1次聚类后所有样本数据与其所属类的聚类中心的距离平方和Dr+1;否则,执行步骤2.9;步骤2.9、判断|Dr‑Dr‑1|/Dr≤ε是否成立,ε为所设定的阈值,且ε>0;若成立,则终止迭代,完成聚类;否则,将r+1赋值给r后,返回步骤2.4执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064223.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