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差速器外差速锁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000033.5 | 申请日: | 2016-01-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023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 发明(设计)人: | 魏逸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逸安 |
| 主分类号: | F16H48/32 | 分类号: | F16H48/3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4408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差速器外差速锁,包括两根副轴,和安装在两根副轴上的两个副轮与两个旋帽,在副轴外安装有两个液压缸;其特征在于:差速器安装在两个车轮之间,差速器与上车轮由上轮轴连接,差速器与下车轮由下轮轴连接,差速器与上车轮之间的上轮轴外圆周上安装一个上轮轴外齿轮,上轮轴外齿轮的外侧安装一个上副轮,上副轮的外轮齿与上轮轴外齿轮的外轮齿相匹配相啮合旋转,上副轮安装在上副轴的上端,上副轴的下端有上副轴下端外螺纹,上副轴下端外螺纹外套拧有一个上旋帽,上旋帽的下端面有上旋帽下端面齿,上旋帽的内孔有上旋帽内螺纹,上旋帽内螺纹与上副轴下端外螺纹相匹配相啮合,上旋帽下端面齿下侧对应有下旋帽上端面齿、下副轴和下副轮,上旋帽下端面齿与下旋帽上端面齿啮合为差速锁锁闭。 | ||
| 搜索关键词: | 差速器 外差 | ||
【主权项】:
差速器外差速锁,包括两根副轴,和安装在两根副轴上的两个副轮与两个旋帽,在副轴外安装有两个液压缸;其特征在于:差速器(140安装在两个车轮之间,差速器(14)与上侧的上车轮(2)由上轮轴(1)连接,差速器(14)与下侧的下车轮(19)由下轮轴(20)连接,差速器(14)的轴心线与上车轮(2)、下车轮(19)、上轮轴(1)、下轮轴(20)的轴心线重叠,发动机的旋转动力通过差速器(14)输入到上轮轴(1)和下轮轴(20),差速器(14)与上车轮(2)之间的上轮轴(1)外圆周上固定安装有一个上轮轴外齿轮(5),上轮轴外齿轮(5)的轴心线与上轮轴(1)的轴心线重叠,上轮轴外齿轮(5)远离上轮轴(1)的外侧安装有一个上副轮(6),上副轮(6)为一个具有外轮齿的齿轮,上副轮(6)的外轮齿与上轮轴外齿轮(5)的外轮齿相匹配相啮合旋转,上副轮(6)的轮齿为直齿,上轮轴外齿轮(5)的轮齿也为直齿,上轮轴外齿轮(5)的轮齿长度比上副轮(6)的轮齿长度长,使上副轮(6)的轮齿可以在上轮轴外齿轮(5)的轮齿上做顺上副轮(6)和上轮轴外齿轮(5)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上副轮(6)固定安装在一根上副轴(11)的上端,上副轮(6)的轴心线与上副轴(11)的轴心线重叠,上副轮(6)的外径比上副轴(11)的外径大,上副轴(11)的下端有上副轴下端外螺纹(39),上副轴(11)下端的上副轴下端外螺纹(39)外套拧有一个上旋帽(10),上旋帽(10)的下端面有上旋帽下端面齿(30),上旋帽(10)的内孔有上旋帽内螺纹(38),上旋帽内螺纹(38)与上副轴下端外螺纹(39)相匹配相啮合,使上旋帽(10)可以拧在上副轴(11)的下端:上旋帽(10)正向旋转使上旋帽(10)向上移动、上旋帽(10)反向旋转使上旋帽(10)向下移动,上旋帽(10)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一个上旋拧弹簧(9),上旋拧弹簧(9)的上端与上旋拧弹簧上固定环(8)的下侧面固定连接,上旋拧弹簧上固定环(8)固定安装在上副轴(11)的外圆表面,上旋拧弹簧(9)的弹簧圈套在上副轴(11)上,上旋拧弹簧(9)的弹簧圈内径为R,上副轴(11)的外径为r,R>2r,使上旋帽(10)旋转带动上旋拧弹簧(9)的下端绕上副轴(11)旋转并旋拧上旋拧弹簧(9),从而使上旋拧弹簧(9)形成一个旋转回复力,使在上旋帽(1)0不再受到外力作用时,上旋帽(10)可以在上旋拧弹簧(9)旋转回复力作用下,旋转回复到上副轴(11)的下端头旋进到上旋帽(10)内孔长度三分之二的位置,即此时上副轴(11)的下端头距离上旋帽(10)内孔最深处的距离为上旋帽(10)内孔长度的三分之一,在上副轴(11)的上旋拧弹簧上固定环(8)上侧面与上副轮(6)的下侧面之间固定安装有一个上轴承(7),上轴承(7)的下侧面有一个上轴承挡圈(31),使上轴承(7)的外圈只能绕上副轴(11)的轴心线旋转,而不能顺上副轴(11)的轴心线方向移动,上轴承(7)的外圈上固定安装有一根上液压推力支杆(32),上液压推力支杆(32)与上副轴(11)的径向线平行,上液压推力支杆(32)远离上副轴(11)的一端朝向上副轮(6)的侧面与上液压缸(33)的液压活塞(40)相连接,上液压缸(33)的液压缸套(41)顶部有一根上液压管(35),上液压缸(33)的液压缸套(41)固定在车架上,使上液压缸(33)的液压活塞(40)被上液压管(35)输入的液压油向下推压液压活塞(40)并使液压活塞(40)向下移动时,能推动上液压推力支杆(32)并带动上轴承(7)和上副轴(11)及上旋帽(10)向下移动,从而使上旋帽(10)的上旋帽下端面齿(30)与下旋帽(12)的下旋帽上端面齿(29)靠近,上副轮(6)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一个上推力轴承(34),上推力轴承(34)的轴心线与上副轴(11)的轴心线重叠,上推力轴承(34)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一根上拉弹簧(4),上拉弹簧(4)的上端固定安装在上拉弹簧固定杆(3)上,上拉弹簧固定杆(3)固定安装在车架上;差速器(14)与下车轮(19)之间的下轮轴(20)外圆周上固定安装有一个下轮轴外齿轮(17),下轮轴外齿轮(17)的轴心线与下轮轴(20)的轴心线重叠,下轮轴外齿轮(17)远离下轮轴(20)的外侧安装有一个下副轮(25),下副轮(25)为一个具有外轮齿的齿轮,下副轮(25)的外轮齿与下轮轴外齿轮(17)的外轮齿相匹配相啮合旋转,下副轮(25)的轮齿为直齿,下轮轴外齿轮(17)的轮齿也为直齿,下轮轴外齿轮(17)的轮齿长度比下副轮(25)的轮齿长度长,使下副轮(25)的轮齿可以在下轮轴外齿轮(17)的轮齿上做顺下副轮(25)和下轮轴外齿轮(17)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下副轮(25)固定安装在一根下副轴(13)的下端,下副轮(25)的轴心线与下副轴(13)的轴心线重叠,下副轮(25)的外径比下副轴(13)的外径大,下副轴(13)的上端有下副轴上端外螺纹(36),下副轴(13)上端的下副轴上端外螺纹(36)外套拧有一个下旋帽(12),下旋帽(12)的上端面有下旋帽上端面齿(29),下旋帽(12)的内孔有下旋帽内螺纹(37),下旋帽内螺纹(37)与下副轴上端外螺纹(36)相匹配相啮合,下副轴(13)上端的下副轴上端外螺纹(36)与上副轴(11)下端的上副轴下端外螺纹(39)螺纹方向相反,使下旋帽(12)可以拧在下副轴(13)的上端:下旋帽(12)正向旋转使下旋帽(12)向下移动、下旋帽(12)反向旋转使下旋帽(12)向上移动,下旋帽(12)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一个下旋拧弹簧(15),下旋拧弹簧(15)的下端与下旋拧弹簧下固定环(16)的上侧面固定连接,下旋拧弹簧下固定环(16)固定安装在下副轴(13)的外圆表面,下旋拧弹簧(15)的弹簧圈套在下副轴(13)上,下旋拧弹簧(15)的弹簧圈内径为R,下副轴(13)的外径为r,R>2r,使下旋帽(12)旋转带动下旋拧弹簧(15)的上端绕下副轴(13)旋转并旋拧下旋拧弹簧(15),从而使下旋拧弹簧(15)形成一个旋转回复力,使在下旋帽(12)不再受到外力作用时,下旋帽(12)可以在下旋拧弹簧(15)旋转回复力作用下,旋转回复到下副轴(13)的上端头旋进到下旋帽(12)内孔长度三分之二的位置,即此时下副轴(13)的上端头距离下旋帽(12)内孔最深处的距离为下旋帽(12)内孔长度的三分之一,在下副轴(13)的下旋拧弹簧下固定环(16)下侧面与下副轮(25)的上侧面之间固定安装有一个下轴承(18),下轴承(18)的上侧面有一个下轴承挡圈(28),使下轴承(18)的外圈只能绕下副轴(13)的轴心线旋转,而不能顺下副轴(13)的轴心线方向移动,下轴承(18)的外圈上固定安装有一根下液压推力支杆(27),下液压推力支杆(27)与下副轴(13)的径向线平行,下液压推力支杆(27)远离下副轴(13)的一端朝向下副轮(25)的侧面与下液压缸(26)的液压活塞相连接,下液压缸(26)的液压缸套顶部有一根下液压管(23),下液压缸(26)的液压缸套固定在车架上,使下液压缸(26)的液压活塞被下液压管(23)输入的液压油向上推压液压活塞并使液压活塞向上移动时,能推动下液压推力支杆(27)并带动下轴承(18)和下副轴(13)及下旋帽(12)向上移动,从而使下旋帽(12)的下旋帽上端面齿(29)与上旋帽(10)的上旋帽下端面齿(30)靠近,下副轮(25)的下端面固定安装有一个下推力轴承(24),下推力轴承(24)的轴心线与下副轴(13)的轴心线重叠,下推力轴承(24)的下端面固定安装有一根下拉弹簧(22),下拉弹簧(22)的下端固定安装在下拉弹簧固定杆(21)上,下拉弹簧固定杆(21)固定安装在车架上;当上副轴(11)的旋转速度小于下副轴(13)的旋转速度时,上旋帽下端面齿(30)与下旋帽上端面齿(29)相啮合旋转,使上旋帽(10)和下旋帽(12)同时向上移动,移动距离达到上旋帽(10)和下旋帽(12)内孔长度的的三分之一距离时,上旋帽(10)的上端面顶靠在上副轴(11)下端的上副轴下端外螺纹(39)的上边缘上而使上旋帽(10)和下旋帽(12)停止向上移动,此时,下副轴(13)的旋转力作用于上副轴(11)上,这个作用力使上旋帽(10)和下旋帽(12)很快形成同一速度旋转,在上旋帽(10)和下旋帽(12)旋转向下移动或旋转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上旋帽(10)旋转旋拧着上旋拧弹簧(9)变形、和下旋帽(12)旋转旋拧着下旋拧弹簧(15)变形,当上副轴(11)的旋转速度和下副轴(13)的旋转速度相同时,上旋帽下端面齿(30)与下旋帽上端面齿(29)相啮合旋转但不受上副轴(11)或下副轴(13)的旋转作用力,所以此时上旋帽(10)在上旋拧弹簧(9)旋转回复力作用下旋转回复到上副轴(11)的下端头旋进到上旋帽(10)内孔长度三分之二的位置、和下旋帽(12)在下旋拧弹簧(15)旋转回复力作用下旋转回复到下副轴(13)的上端头旋进到下旋帽(12)内孔长度三分之二的位置,此时,上旋拧弹簧(9)和下旋拧弹簧(15)处于非变形状态;当差速器两端的上副轴(11)和下副轴(13)的旋转速度再次出现不一致时,相啮合旋转的上旋帽(10)和下旋帽(12)从旋转速度高的副轴向旋转速度低的副轴方向移动,移动上旋帽(10)和下旋帽(12)内孔长度的的三分之一距离并到达副轴外螺纹的边缘而停止移动后,上副轴(11)和下副轴(13)的旋转速度重新达到一致,由于上旋帽(10)和下旋帽(12)只需旋转几圈或十几圈就可以使上旋帽(10)和下旋帽(12)移动距离达到上旋帽(10)和下旋帽(12)内孔长度的的三分之一距离,因此,在上副轴(11)和下副轴(13)的旋转速度不一致时,重新达到上副轴(11)和下副轴(13)的旋转速度一致所需的时间非常短,所以,这种结构对于汽车行驶中突然出现不平场地时能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快速调节能力。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逸安,未经魏逸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000033.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图案化地形成硅太阳能电池之前触点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动力导轨





